Keysight与英特尔合作推进EMIB-T硅桥技术

在半导体行业持续追求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今天,先进封装技术已成为突破摩尔定律限制的关键路径。Keysight Technologies与英特尔代工厂近期围绕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接技术(EMIB-T)展开的战略合作,不仅为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市场带来革新性解决方案,更通过支持UCIe 2.0等开放标准,重新定义了异构集成的可能性。这场强强联合背后,折射出半导体产业从单一制程竞赛向系统级协同创新的范式转移。
技术突破:EMIB-T重塑芯片集成逻辑
传统封装技术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随着芯片面积增大,互连密度与信号完整性的平衡愈发困难。EMIB-T通过硅中介层实现微米级互连间距,其桥接密度达到传统基板技术的10倍以上。这种”局部高密度+全局低功耗”的架构,特别适合需要整合计算单元、存储和I/O模块的AI加速芯片。英特尔18A工艺节点与EMIB-T的协同更具战略意义——当晶体管微缩接近物理极限时,通过3D堆叠和先进封装实现的系统级微缩,将成为延续性能提升曲线的新引擎。Keysight提供的电磁仿真工具链,则解决了高密度互连带来的信号串扰和功耗建模难题。
标准赋能:开放生态加速技术落地
UCIe 2.0标准的支持使EMIB-T超越了单纯的物理层创新。该标准定义的统一PHY接口允许不同制程、不同厂商的芯粒(Chiplet)实现”即插即用”,这直接降低了AI芯片的开发门槛。例如,初创公司可以混合采用英特尔的计算芯粒与第三方HBM存储,通过EMIB-T快速构建定制化解决方案。OCP BoW(Bunch of Wires)协议的整合则进一步优化了成本敏感型场景,其精简的电气层规范使得封装良品率提升约15%。这种”标准先行”的策略,正在改变半导体行业的创新模式——从封闭的垂直整合转向开放的模块化协作,正如Suk Lee强调的:”我们不是在销售单一技术,而是在构建能让整个生态繁荣的基础设施。”
产业共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协同网络
这项合作的深层价值体现在产业协同网络的构建上。在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 2025活动期间,英特尔展示了与Siemens EDA共同开发的EMIB-T设计流程自动化工具,将传统需要6个月的互连验证周期压缩至3周。Keysight则通过提供包含通道仿真、电源完整性和热分析的全套验证方案,帮助客户将设计迭代成本降低40%。这种”制造厂+EDA+测试”的铁三角模式,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台积电的3DFabric联盟、三星的SAFE生态都印证了:未来代工厂的竞争力将不仅取决于制程技术,更在于能否整合设计工具链和IP资源。据行业分析师预估,到2026年采用EMIB-T类技术的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280亿美元,其中AI推理芯片占比将超过35%。
这场技术演进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当封装技术使异构集成变得经济可行,芯片架构师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度。某头部云服务商已基于EMIB-T开发出将CPU、NPU和光引擎集成在单一封装内的解决方案,其数据中心能效比提升达4.8倍。而随着UCIe标准演进到2.1版本,支持光学互连的EMIB-T变体可能成为突破数据搬运瓶颈的关键。半导体行业的历史表明,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技术路线的交叉点——EMIB-T与开放标准的结合,或许正孕育着下一个”iPhone时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