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拨款5亿美元用于开发基于传统技术的广谱流感疫苗,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与2020年”战速行动”中采用mRNA等尖端技术快速研发COVID-19疫苗形成强烈反差,这次对陈旧技术的巨额投入引发了关于疫苗研发战略、资源分配合理性以及公共卫生政策连续性的深层思考。
资金分配机制引发专业性质疑
这笔资金来自政府现有的13亿美元疫苗专项基金,以非竞争性拨款方式直接划拨给由Jeffery Taubenberger博士主导的研究项目。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声称此举是为了确保”透明、有效和全面的流行病准备”,但《科学》杂志披露的审计报告显示,该决策绕过了常规的同行评审程序。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预算被削减18%的背景下,这种特定项目的”定向输血”式拨款显得尤为突兀。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经济学家通过模型分析指出,同笔资金若采用竞争性招标机制,理论上可支持3-4个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并行项目。
技术路线选择违背科学共识
该疫苗采用传统的鸡胚培养灭活技术,其研发周期需要6-8个月,远落后于当前主流的细胞培养(4-6个月)和重组蛋白技术(3-5个月)。美国疫苗研发委员会2024年白皮书明确指出,应对快速变异的流感病毒需要具备”即插即用”特性的平台技术。明尼苏达大学的病毒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对比研究显示,传统灭活疫苗对H3N2等易变亚型的保护率普遍低于新型疫苗15-20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该项目完全忽视了近年来在佐剂技术(如MF59、AS03)和通用疫苗设计(如血凝素茎部靶向)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公共卫生战略存在结构性矛盾
这种技术选择暴露了政策制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政府持续削减CDC的疫情监测系统预算(2024年减少2.3亿美元),另一方面却在单项疫苗项目上投入巨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政策分析报告指出,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与《全球卫生安全议程》倡导的体系化建设背道而驰。更令人担忧的是,FDA披露的评审文件显示,该疫苗项目尚未完成动物实验的免疫原性验证,却已获得相当于三期临床项目总费用60%的前期拨款,这种”寅吃卯粮”的资助模式打破了药物研发的风险管控常规。
社会信任危机与制度反思
这次争议本质上反映了科学治理机制的失灵。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科学家认为”政治考量过度干预了技术评估”。这种状况导致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盖洛普最新民调表明,公众对政府疫苗推荐的信任度已从2021年的65%降至2025年的48%。为此,美国科学院特别工作组提议建立跨党派的”疫苗技术评估委员会”,要求所有超过1亿美元的疫苗项目必须进行公开的技术路线听证,并将至少30%的资金用于建设共享研发平台。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在公共卫生危机常态化的时代,疫苗研发既不能固守过时的技术路径,也不应沦为政治表演的舞台。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保持技术路线的多样性,以及重建公众对科学进程的信任。正如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在《柳叶刀》发表的评论所言:”当5亿美元可以买到过去却买不到未来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大的赌注,而是更聪明的下注方式。”这或许是对此次事件最深刻的警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