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李书福的名字始终与”颠覆者”的标签紧密相连。这位从浙江台州走出的民营企业家,用三十余年时间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摩托车厂,打造成横跨全球的汽车帝国。当曹操出行即将成为吉利系第十家上市公司时,人们再次惊叹于这位”汽车狂人”构建商业版图的非凡能力。
从四个轮子到全球版图
“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这句被业界反复引用的名言,折射出李书福对汽车本质的洞见。1997年吉利汽车成立之初,国内轿车市场还被合资品牌垄断。李书福通过逆向研发和成本控制,推出售价不足5万元的”豪情”轿车,首次让普通家庭触手可及私家车梦想。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延续到国际并购中:2010年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被视为”蛇吞象”的豪赌,但通过保留瑞典团队独立运营、反向技术输送等创新模式,不仅让沃尔沃重焕生机,更使吉利获得宝贵的核心技术。此后路特斯、宝腾等品牌的接连收购,构建起覆盖欧美、东南亚的全球生产网络。
B2C模式的破局之道
在网约车行业深陷补贴大战时,曹操出行2015年另辟蹊径推出”公车公营+认证司机”模式。所有运营车辆由吉利新能源车型组成,司机经过公安背景审查和198项专业培训,这种重资产运营虽然初期成本高昂,却建立起差异化的安全与服务壁垒。据最新数据显示,其乘客投诉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3,高端商务订单占比持续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与母公司的协同效应:曹操出行累计投放的15万辆新能源车,既是吉利电动化战略的试验场,又为电池回收、充换电网络等衍生业务提供数据支撑。这种”制造+出行”的生态闭环,正在重新定义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
资本棋局与未来想象
曹操出行IPO被视为吉利向移动服务商转型的关键落子。其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自动驾驶研发和城市交通大脑建设。这背后是李书福更大的布局:通过亿咖通科技已量产的7nm自动驾驶芯片,结合时空道宇的卫星导航系统,吉利正在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出行生态。在西安航天基地,全球首个商业航天AI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未来将实现厘米级高精定位与车路协同。这种从硬件制造向数据服务的跨越,或许正是李书福眼中”汽车本质”的又一次进化。
当传统车企还在为电动化转型焦虑时,吉利已通过资本纽带将触角延伸至芯片、卫星、出行服务等新兴领域。李书福用实践证明,汽车产业的边界正在消融,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系统的对决。从台州小镇的冰箱厂到横跨海陆空的商业帝国,这位永不停歇的”狂人”仍在书写中国汽车工业最富传奇性的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