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芯片作为核心技术载体备受资本市场关注。作为国内AI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8256)近期发布的融资公告,再次将这家科技企业推向了舆论焦点。
百亿融资背后的战略布局
寒武纪最新公告显示,公司将通过定向增发募集不超过49.8亿元资金,其中29亿元将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16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剩余4.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这一融资规模在半导体行业堪称大手笔,反映出公司对AI大模型时代的战略预判。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融资恰逢ChatGPT引爆全球AI大模型热潮,寒武纪选择此时加码相关技术研发,既是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其从专用芯片向通用计算平台转型的野心。
市值与业绩的”剪刀差”现象
截至4月30日,寒武纪股价报收703.6元,对应市值高达2937亿元。这一数字与其2024年前三季度1.85亿元的营收形成鲜明对比,更不用说同期7.24亿元的净利润亏损。创始人陈天石凭借870亿元身家跻身江西首富,早期投资人章建平持股市值也超过42亿元。这种市值与业绩的背离,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市场对AI赛道未来价值的贴现。从技术层面看,寒武纪确实具备竞争优势:其第三代思元370芯片采用7nm工艺,理论算力达到256TOPS(INT8),在部分AI推理场景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但需要警惕的是,英伟达、AMD等国际巨头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国内华为昇腾、地平线等竞争对手也在持续发力。
行业机遇与风险并存
根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寒武纪重点布局的云端训练芯片领域,复合增长率预计维持在35%以上。但行业高增长背后暗藏风险:一方面,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导致先进制程获取受限,7nm以下工艺研发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大模型研发需要天量资金投入,寒武纪近三年累计亏损已超22亿元。公司此次募投项目中,软件平台的开发尤为关键——能否构建完善的工具链生态,将直接影响其芯片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从财务角度看,虽然当前2937亿市值存在透支未来业绩的嫌疑,但考虑到AI行业普遍采用PS(市销率)估值法,以及寒武纪在自动驾驶、智能安防等领域的订单储备,市场给予高溢价也有其内在逻辑。
纵观寒武纪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卡脖子”领域的突围努力。49.8亿融资既是机遇也是考验:若能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完整的”芯片+软件”生态体系,公司有望真正成长为AI计算平台的领导者;反之,若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当前的高估值或将面临剧烈调整。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理性看待AI行业的高成长性与高风险性,既要关注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商业落地能力,也要对行业竞争格局保持清醒认识。未来三到五年,将是决定寒武纪能否从”概念股”蜕变为”实力派”的关键窗口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