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正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片热土上,科技工作者们以昂扬的斗志投身科研攻关,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与力量。
深刻领会精神,勇担科技使命
上海科技界通过专题学习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讲话中强调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等机构率先开展“揭榜挂帅”机制试点,鼓励科研人员瞄准国家急需领域开展攻关。例如,上海微系统所牵头研制的“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机,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聚焦前沿领域,突破技术壁垒
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书生”大模型体系已应用于金融、医疗等场景;量子科技方面,潘建伟院士团队在沪建设的量子通信干线为长三角提供绝对安全的通信保障;生物医药创新更是成果频出——联影医疗的5T磁共振系统、君实生物的国产PD-1抑制剂等产品打破国际垄断。这些突破背后,是上海实施的“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每年投入20亿元支持高风险、高价值研究,并建立“负面清单”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
构建创新生态,激发人才活力
张江科学城通过“五个一”工程(一批大科学设施、一批研发机构、一批创新企业、一批服务平台、一批改革举措),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上海科技大学与特斯拉共建的“未来能源实验室”,探索储能技术商业化路径,正是产学研协同的典范。在人才政策上,上海推出“超级博士后”计划,给予每人最高80万元资助,并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让青年学者能心无旁骛搞研究。2023年新增两院院士中,上海入选人数占全国12%,凸显人才集聚效应。
从临港新片区的“国际数据港”建设,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协同攻关,上海正以系统化的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正如市科委主任所言:“我们要让科学家的奇思妙想都能找到落地的土壤。”未来,随着光子科学、脑机接口等“新赛道”的全面布局,这座城市的创新故事还将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