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通过区域协同创新重塑发展格局。其中,横琴与澳门的联动机制(简称”琴澳联动”)以其独特的”一国两制”优势,成为大湾区科创走廊建设的典范。这种合作不仅突破地理边界,更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壁垒,为跨境产学研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创新实践的双向赋能
企业层面的合作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互补模式。以横琴口岸通关系统为例,澳门科技企业博维智慧将物联网技术与跨境管理需求结合,开发的智能查验系统使通关时间缩短70%,这一成果既解决了澳门土地资源有限的发展瓶颈,又为横琴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样板。在医疗科技领域,真健康公司依托横琴的产业配套和临床资源,完成手术导航系统的研发后,通过澳门葡语系国家商贸服务平台,成功将该技术推广至巴西、葡萄牙等市场。这种”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路径,目前已培育出32家跨境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
制度创新的突破性探索
政策设计上呈现三大创新维度:首先是空间共享机制,横琴专门划定20万平方米的”澳门产业专属园区”,提供”拎包入住”式实验室和5年租金减免;其次是法律衔接突破,合作区率先试点”澳门监管标准+内地生产资质”互认制度,使澳资药企产品上市审批周期缩短60%;更重要的是建立跨境科创基金,通过澳门债券市场募集国际资本,已为12个联合科研项目注入18亿元资金。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澳门产业单一化与横琴资源闲置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国际网络的战略支点
澳门作为中葡经贸合作枢纽的地位被赋予新内涵。近期落成的”中国-葡语国家科技转化中心”,已促成6项国际技术转移,包括将葡萄牙海洋监测技术应用于珠海万山群岛风电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研发飞地”模式,如澳门大学与横琴企业共建的半导体实验室,既吸引新加坡专家团队加盟,又通过澳门高校的欧盟科研项目网络获得Horizon Europe计划资助。这种”以澳门为节点、横琴为基地”的开放创新体系,使大湾区技术出口年均增长率提升至24%。
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标准”软衔接”,琴澳联动正在书写区域协同的新范式。截至2025年,合作区累计孵化项目超过400个,其中18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动粤西地区新增产业链配套企业170余家。这种深度协同不仅验证了”一国两制”的制度弹性,更通过构建”基础研究-中试转化-国际市场”的完整链条,为大湾区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关键支点。未来随着”澳门新街坊”等民生项目的落地,两地创新生态将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跨境科技创新共同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