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科博文展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深召开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2025年4月30日,首届科博文展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深圳科学技术馆召开,标志着科技与文化跨界合作进入新阶段。这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权威机构参与报道的会议,不仅汇聚了产学研各界的智慧,更通过一系列实质性举措,为未来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会议以“科学普及,文化创新”为核心主题,强调科技对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廖红提出,科学普及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播,而应通过创新手段与社会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或通过人工智能解读传统文化符号,让科技成为文化活化的催化剂。深圳市科协副主席林祥进一步指出,“科技+文旅”的数字化手段是文化遗产创新的关键。以深圳为例,通过3D建模和交互式展览,将本地非遗项目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既保护了文化根脉,又赋予了其现代生命力。

跨界合作机制的构建

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多层次的协同网络。中国科学技术馆与深圳市科协签署的《联合支持深圳科学技术馆建设备忘录》,不仅聚焦科普资源下沉,还探索了“本土化运营”的创新模式。例如,针对深圳年轻人口密集的特点,设计模块化科普课程,结合本地科技企业资源开发实践项目。此外,深圳科学技术馆与14家驻深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签约,则打通了产学研链条。这种合作使得前沿科技成果(如量子计算、基因编辑)能够通过科普展览、互动实验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弥合了科研与大众认知的鸿沟。

教育场景的革新与实践

青少年科学教育是会议的另一重点。通过与深圳市教科院及宝安、光明两区教育局的合作,会议推动了“科教融合”的落地。具体措施包括:馆校共享实验室资源、开发“科学家进课堂”系列课程,以及利用科技馆场景开展项目式学习。例如,学生可在科技馆的航天展区模拟卫星发射任务,将物理与工程知识融入实践。这种场景化教育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深圳科学技术馆作为新平台,正逐步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枢纽。
此次研讨会通过主题研讨、战略签约与教育实践,系统性地构建了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从理论层面的交叉融合,到实践中的资源整合与教育创新,会议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未来,随着更多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与社会力量的参与,科学普及与文化创新将释放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推动城市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跃升。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