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征程唱响劳动者之歌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向前,新时代的劳动者正以智慧和汗水谱写奋斗乐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劳动者不仅是技术革新的实践者,更是创新生态的塑造者。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其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全国三分之一人才、打造”模速空间”创新孵化器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内涵。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重塑的当下,如何激发劳动者潜能、构建支持体系、实现个体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一、劳动者: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主体

传统认知中,劳动者常被视为生产流程中的标准化环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角色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上海人工智能领域25万专业人才形成的”智力密度”,不仅推动算法突破和场景落地,更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形态。正如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工程师们通过自主创新,在芯片设计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围,证明劳动者正从技术执行者进阶为规则制定者。这种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定义劳动价值——当算法能处理70%的例行工作时,人类独有的跨领域联想、伦理判断和系统思维,恰恰构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二、制度创新与生态培育的双轮驱动

要让劳动者真正成为创新引擎,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上海探索的”学科-产业-政策”协同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在高校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同步建立职业技能认证标准;通过”一网通办”平台简化科技企业注册流程,将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更在全国首创”科技创新券”,让中小微企业也能共享大型科研设备。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传统产学研壁垒,使普通技术工人也能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杨浦区”长阳秀带”数字经济产业园通过弹性工作制、股权激励等机制,让年轻研发者人均专利产出提升3倍,印证了制度创新对劳动效能的倍增效应。

三、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的辩证统一

面对技术迭代的加速,劳动者既需保持”螺丝钉精神”的专注,又要具备”弄潮儿”的开拓意识。上海电气集团的老劳模在培养新一代数控技师时,不仅传授精密加工技艺,更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工匠精神的现代化转型颇具启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指数级跃迁”特征,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劳动者若要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就必须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徐汇区推出的”AI+技能”培训计划,帮助传统制造业工人三个月内掌握工业机器人运维技能,正是这种转型的生动注脚。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节点,劳动者的创新潜能释放关乎国家竞争力。上海实践表明,当制度保障消除后顾之忧,精神引领提供价值坐标,普通劳动者完全能在科技前沿实现人生价值。从漕河泾开发区的代码工程师到临港新片区的电池研发员,无数奋斗者正在证明:在人与技术协同进化的新纪元,劳动依然是创造奇迹的终极密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诠释,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底气所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