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科技革命重塑人类生活

上海科技界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核心战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近日,上海科技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和实践探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上海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摆在全市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深刻领会科技创新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上海科技界通过专题学习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领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多位科研机构负责人表示,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领域,要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组织专题研讨会强调,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跟跑阶段,必须向并跑、领跑转变。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正在重新审视研究方向,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区内已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重点布局6G通信、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奠定基础。

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

上海正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在张江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规模,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为前沿研究提供强大支撑。2023年新建的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已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产业创新方面,上海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以上汽集团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加快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江南造船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船舶设计效率。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海技术交易所推出”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复旦大学开发的抗肿瘤新药通过产研合作快速进入临床试验,展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

打造国际化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上海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出”超级博士后”计划,给予青年科学家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浦东新区试点外籍人才永久居留推荐制度,已有37位顶尖科学家通过该渠道获得”中国绿卡”。市人社局统计显示,2023年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28%,其中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在创新环境营造方面,上海持续优化”双创”生态系统。杨浦区”长阳创谷”集聚了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从孵化到上市的全程服务。市科委设立5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同时,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以色列等国建立联合实验室,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一位从硅谷回国的AI创业者表示:”上海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活跃的资本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我们研发的智能算法已应用于智慧城市多个场景,这种快速落地能力在国外很难实现。”
面向未来,上海科技界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通过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临港新片区创新特区等重大平台,进一步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预计到2025年,上海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将达4.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
在这场关乎国家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上海正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开放合作、人才集聚等多措并举,一个创新活力迸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国际科创中心新图景正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这不仅将推动上海城市能级提升,更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引擎。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