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科技制高点:上海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核心战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中心,上海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指出,上海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这一重要指示为上海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上海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上海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角色。从”科技创新中心”到”科技创新高地”的定位转变,体现了国家对上海科技引领作用的持续高要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上海不仅要成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更要成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
这一战略定位与上海的城市禀赋高度契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等制度创新平台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试验田。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上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未来产业的关键突破
上海科技界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将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被列为重点发展赛道。以中科科仪等企业为代表,上海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已经取得突破,实现了部分”卡脖子”技术的国产替代。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上海采取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张江科学城等区域布局大科学设施;另一方面推动环大学创新圈建设,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园区已成为硬科技企业孵化的重要平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正在探索科技金融创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风险投资环境等方式,解决科技创新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这种”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上海正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制约创新效能的关键问题。在人才政策方面,推出更加开放的引才用才机制,为外籍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化服务;在科研管理方面,试点”负面清单”制度,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另一大亮点。上海建立了”先确权、后转化”的激励机制,明确科技成果权属,提高科研人员转化收益比例。同时,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这些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也是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过程。通过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性科技活动,上海正在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上海需要进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方面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这种双向开放的模式,将助力上海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从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到上海科技界的积极行动,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正在清晰呈现。通过聚焦未来产业、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上海正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这一进程不仅关乎上海自身发展,更将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提供重要支撑,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