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总工任校科副校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教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中山市率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深中通道的高级工程师受聘为当地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将超级工程的实践经验带入校园,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注入了鲜活力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产学研融合的实践价值,也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超级工程与教育的跨界联动

深中通道作为连接深圳与中山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其建设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技术创新,例如智能建造技术、超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等。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工程师团队多年的科研攻坚。通过“科学副校长”机制,工程师得以将这些前沿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某校通过3D建模还原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安装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海底穿针”的技术原理;另有学校开设“桥梁承重设计”实践课,引导学生用环保材料模拟工程挑战。这种“项目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科学教育的抽象性,让知识变得可触摸、可验证。

科学副校长的多重角色

不同于荣誉性头衔,“科学副校长”被赋予明确的职责框架。首先,他们是课程设计的协作者,协助学校开发融合工程思维的校本课程,如《超级工程中的物理学》。其次,作为实践导师,他们定期开展“工程师日志”分享会,以深中通道建设中的真实困境(如台风季施工调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建立了“微型科创实验室”,学生可接触BIM建模软件、传感器网络等专业工具。中山市某中学学生受此启发设计的“斜拉索健康监测模型”,已在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从个案到生态的辐射效应

这一模式的创新性在于构建了可持续的科教生态。一方面,深中通道作为“活教材”,其技术迭代(如人工智能在钢箱梁焊接中的应用)能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中山市已形成配套政策,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校采购实验设备、建立校企联合学分认证体系等。对比其他地区的类似实践,如上海邀请航天工程师进校园,或合肥依托科学岛开设“博士课堂”,中山模式的特色在于将地方重大工程优势与教育需求深度绑定。据初步统计,参与项目的学校在跨学科课题研究、专利申请数量上均有显著提升。
从深中通道的钢铁巨构到校园里的科学火种,工程师与教育者的这次握手,正在重塑科技教育的形态。当学生从“为什么海底隧道不漏水”的提问开始,逐步走向自主探究,这种由真实世界激发的学习动力,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随着更多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我们有望见证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新——在那里,知识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改变世界的工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