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人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要求,不仅为这座城市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战略支点。在这其中,人工智能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正发挥着”头雁”效应,引领着上海乃至全国的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功能包含四个关键维度: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开拓和创新理念实践。它不仅是单一的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上海通过建设张江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4.4%,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约10%,这些数字背后是城市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承诺。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显重要。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化技术霸权,欧盟推出《人工智能法案》抢占规则制定权。面对这种形势,上海必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浦东新区”引领区”建设、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上海提供了制度创新的试验场,使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得以在更高水平上发挥。
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实践与产业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已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融合-生态培育”的良性循环。技术层面,上海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拥有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领军企业,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处于国际前列。2023年发布的”模速空间”计划,更是为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提供了算力、数据和场景支持,加速了技术迭代。
产业融合方面,上海探索出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多元路径。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应用于多家三甲医院;在制造领域,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帮助上汽集团等企业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在金融领域,风险控制系统大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反欺诈能力。这些实践印证了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生产工具的变革性力量。
商业模式创新同样值得关注。上海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促进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部分企业探索出”技术授权+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解决了大模型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同时,上海率先推出人工智能治理准则,平衡了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青年力量与创新生态的协同共进
青年人才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最活跃的因子。据统计,上海人工智能领域35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他们在大模型训练、算法优化等前沿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城市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海聚工程”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回流;创业孵化器降低创新试错成本。这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生态,极大释放了青年的创新潜能。
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样关键。上海通过举办黑客马拉松、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培育了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能在张江科学城这样的高能级平台上施展才华,也能在”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等城市会客厅中获得灵感碰撞。这种硬实力与软环境兼备的创新生态,使上海持续保持对全球青年才俊的吸引力。
面向未来的城市使命与全球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推进科技创新。一方面,要瞄准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技术;另一方面,要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合力。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将上海的创新实践转化为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人工智能治理也需要上海贡献智慧。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在数据安全、算法公平、伦理审查等方面的探索,能够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未来,上海可考虑设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论坛,搭建跨国对话平台,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深化,最终是为了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智慧医疗到绿色低碳,从城市治理到乡村振兴,上海的技术创新应当始终以提升民生福祉为依归。这种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观,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上海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上海作为”创新之城”的探索,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发展,更承载着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期许。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特别是推动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发展,上海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的城市品格。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才与创新生态的良性互动,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本土实践与国际合作的协同并进,共同构成了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向未来,上海有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