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翁仲铭教授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科技报国的创新之路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科研工作者正以”顶天立地”的姿态,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翁仲铭教授凭借在3D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出贡献,近期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对他长期致力于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充分肯定。
科研创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翁仲铭教授的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作为3D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智能制造领域,他开发的3D视觉感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工业质检,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他的研究成果为城市三维建模和智能监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这些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翁仲铭教授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智能制造的高精度三维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二维视觉的局限,为工业4.0时代的智能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这种”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正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
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翁仲铭教授深谙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他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形式,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翁仲铭教授特别注重解决工程化难题。他常说:”实验室的完美数据只是第一步,能在工厂稳定运行的技术才是好技术。”为此,他经常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需求,优化技术方案。这种务实作风使得他的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24年,翁仲铭教授与化工学院杨全红教授共同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荣誉正是对他们团队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卓越表现的认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论文专利到实际产品,翁仲铭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教书育人:培养创新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翁仲铭教授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首要使命。他创新教学方式,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科技竞赛中获奖,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翁仲铭教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他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他常说:”未来的科技创新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处,单一领域的专精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这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翁仲铭教授坚持”严慈相济”。他对学术研究要求严格,每一个数据、每一篇论文都要反复推敲;同时,他又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的成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这种育人方式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学者。
使命担当: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典范
翁仲铭教授的科研之路,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科技报国”的优良传统和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从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到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翁仲铭教授和他的团队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科研攻关中。他们深知,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翁仲铭教授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在这所百年学府的沃土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翁仲铭教授的故事,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生动缩影,也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