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路,创新谱华章——记天津大学翁仲铭教授的科研人生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与3D空间感知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翁仲铭,作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赤诚的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典范。2025年5月1日,他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不仅是对其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这一理念的高度认同。
以技术突破服务国家战略
翁仲铭教授始终将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室内定位与夜间识别算法,解决了传统管道检测中精度低、效率差的痛点。在天津地铁无人机管道侦测项目中,该技术使安全检查效率提升40%以上,相关成果更被拓展应用于石油管道、城市地下管网等场景。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瓶颈,他创新性地提出多模态3D感知框架,通过融合激光雷达与视觉数据,实现了复杂环境下厘米级定位精度。这一突破为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其团队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合作项目,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标杆案例。
以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变革
在产学融合方面,翁仲铭教授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性。他主持的国家级智能农业项目,将3D感知技术应用于作物生长监测,通过建立植株三维模型,实现施肥量精准调控,使试验田产量提升15%。这种“AI+农业”模式已在华北地区推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其团队研发的实时动态建模系统更开辟了数字经济新赛道。该系统可快速生成商场、工厂等场景的数字孪生体,为远程运维、虚拟培训提供平台。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采用该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亿元,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家国情怀凝聚创新合力
作为台湾籍学者,翁仲铭教授始终致力于搭建两岸科技交流桥梁。他发起海峡两岸智能感知论坛,促成台湾大学与天津大学在AR/VR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建设。在2024年两岸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他提出“用科技语言书写民族复兴”的倡议,引发广泛共鸣。
这种情怀同样体现在人才培养中。他创建的“智能感知菁英班”采用“项目制”教学,指导学生斩获国际机器人竞赛冠军6项。其倡导的“问题导向、交叉创新”培养模式,已成为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典型案例。
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国际舞台的科技外交,从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到产业一线的成果转化,翁仲铭教授用十年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证明:真正的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追求技术极致,更要脚踏实地服务国计民生。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科学家精神,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勇攀高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