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市于2025年4月28日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发布三项核心服务举措,通过”政会银企”四方协同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担当,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
《上海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出,包含16项具体措施,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该计划聚焦三大关键领域:首先是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其次是优化多元化融资供给,重点突破首贷、信用贷和无缝续贷等传统融资模式难以覆盖的领域;最后是建立增信与银企对接长效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缓解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特别强调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通过差异化监管政策和考核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这一群体。
二、精准服务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针对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的特殊需求,《金融支持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倡议书》提出了10项精准支持维度。这份由上海科创金融联盟发起的倡议,创新性地引入”长期耐心资本”概念,鼓励投资机构延长投资周期,与企业共同成长。在具体措施上,既包括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传统路径,也涵盖了助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方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倡议提出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通过精准识别高成长性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这种靶向施策的做法,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性与传统金融审慎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
三、网格化金融服务网络
上海市工商联牵头设立的”商会批次贷”服务地图,通过270个金融服务点(含156个实体工作站和86个专窗)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网格化服务网络。这种创新模式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物理网点与线上专窗相结合,实现服务”零距离”;二是依托商会组织的信息优势,有效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三是通过批次化处理提高审批效率,特别适合中小微企业的”短频快”融资需求。在实际运作中,该网络还整合了政府、商会、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信息共享+信用评价+风险分担”的闭环系统。数据显示,该模式已帮助数千家小微企业获得首贷,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实现了商业可持续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除上述三项核心举措外,会议还促成了多项实质性合作,包括5家投资机构与民企的股权融资协议、10家银行与企业的专项再贷款合作等。这些合作涉及科技创新、股票回购等多个关键领域,进一步强化了政策落地的实效性。从长远来看,上海的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为民营企业渡过当前融资难关提供了及时雨,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市场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这种系统化解决方案,既考虑了短期纾困,又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未来,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相信会有更多民营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金融活水,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