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峰会启幕

2025年全国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研讨会暨联盟启动仪式综述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转移作为连接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命题。在这一背景下,2025年4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等14所高校共同发起的”全国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进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联盟成立的战略意义与背景

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联盟的成立是国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科技创新范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技术转移已不再是简单的成果转化,而是涉及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管理、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联盟致力于搭建全国性协同平台,探索新时代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联盟将紧密服务科技强国战略,通过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创新培养范式。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高校代表的广泛认同。事实上,随着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研产出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联盟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交大MTT项目的示范效应

作为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该校自2021年启动的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开创了我国技术转移专业学位教育的先河。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培养560余名学生,其中近百人毕业并投身科技创新领域,成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重要桥梁。
MTT项目的成功经验为联盟提供了宝贵参考。该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了涵盖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全链条培养机制。课程设置上,既包括技术评估与商业化、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实战技能。师资队伍方面,项目聘请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多元化导师团队,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指导。

五大行动纲领指引发展方向

联盟发布的五大行动纲领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设立技术转移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标志着技术转移将从边缘性课程发展为系统化学科,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第二,探索前沿领域,突破创新深水区。联盟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技术转移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培养技术转移领军人才,衔接科学家与产业。这类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背景,还需具备商业思维和法律意识,能够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第四,贯通产学研链条,推动成果转化。联盟将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第五,构建科创生态,强化高校创新策源功能。这意味着人才培养将置于更广阔的创新生态系统中考量,注重与金融、法律、政策等要素的协同。

未来展望与挑战

研讨会上,与会高校代表围绕学科建设、生源选拔、课程设计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注重跨学科交叉,打破专业壁垒;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产业界的互动,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联盟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首先,技术转移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仍需完善。其次,如何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简单套用学术型或管理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各高校在资源禀赋和发展重点上存在差异,联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也是未来运行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全国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联盟的成立,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通过14所高校的协同努力,联盟将推动技术转移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随着五大行动纲领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活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将在中国形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未来,联盟还计划扩大成员范围,吸纳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共同书写中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