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加速跑 资本赋能新赛道

量子科技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前沿领域之一,正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近年来,中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但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仍是亟待解决的命题。在此背景下,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于北京举办的“创享荟”专题交流活动,以“量子科技与资本赋能”为主题,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量子科技的全球竞争与中国机遇

当前,量子科技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美国通过“国家量子计划”投入超12亿美元,欧盟“量子旗舰计划”预算达10亿欧元,而中国通过“十四五”规划将量子科技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国内已涌现出如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等领军企业,在量子密钥分发(QKD)和超导量子处理器研发方面处于国际第一梯队。然而,该领域仍面临技术瓶颈:量子比特的稳定性、纠错能力及规模化制备尚未突破,导致商业化应用滞后。例如,一台50量子比特的计算机仅能维持百万分之一秒的相干时间,远未达到实用标准。

资本如何破局产业化困境

深交所“创享荟”活动直指量子科技企业的核心痛点——资金需求与市场对接。一方面,量子企业研发周期普遍超过10年,年均研发投入高达数亿元,传统信贷融资难以覆盖风险;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技术成熟度缺乏评估标准,导致融资渠道受限。活动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
多元化融资工具:鼓励企业通过科创板IPO、可转债、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获取资金。例如,国盾量子2020年登陆科创板,募资3.6亿元用于量子通信网络设备研发。
产投联动新模式:推动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如安徽省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已撬动社会资本超50亿元。
技术评价体系构建:深交所拟联合科研机构建立量子技术产业化评估模型,降低投资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政策红利与生态协同效应

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为量子科技提供了系统性支持。2023年发布的《量子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球量子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等地配套出台土地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金融机构也加速入场:工商银行推出“量子金融科技专项贷款”,中金资本设立20亿元量子产业基金。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赋能不仅限于资金支持,更通过资源整合推动生态协同。例如,华为与中科大合作开发的量子计算云平台“HiQ”,已吸引超200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接入测试,加速技术迭代。
从深交所“创享荟”的讨论可见,量子科技的产业化已进入关键窗口期。资本市场的创新服务能力、政策的前瞻性引导以及产学研的深度协同,将共同决定中国能否在这场科技竞赛中占据制高点。未来,随着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金融建模等场景的落地,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或将以万亿级规模重塑产业格局。这场活动不仅搭建了对话桥梁,更标志着中国量子科技发展从“国家主导”迈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