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前沿领域之一,正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产业化应用。4月2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在北京举办“创享荟”量子科技专题交流活动,汇聚了投资机构、科技企业、监管方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加速这一战略性技术的落地。这场活动不仅展现了我国对量子科技的高度重视,也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量子科技的前沿发展与资本需求
活动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三大核心技术领域。与会专家指出,量子计算已突破“量子优越性”验证阶段,部分企业开始探索金融风险建模、药物分子模拟等实际场景;量子通信则在政务、国防等领域初步实现商业化;而量子测量技术的高精度特性,使其在导航、资源勘探中潜力巨大。然而,这些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例如,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成本可能超过10亿元,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需求。深交所提出,将通过优化上市审核绿色通道、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早期投资等方式,缓解企业的“资金饥渴”。
资本市场的创新服务模式
为匹配量子科技企业的特殊性,深交所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这些措施直击行业痛点——技术门槛高导致资本观望、研发周期长与传统投资回报预期不匹配等矛盾。
产业化落地的挑战与协同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量子科技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壁垒。技术层面,量子比特的纠错和稳定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市场层面,下游行业对量子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限。对此,活动提出“三维突破”策略:
– 政策端:建议将量子科技纳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给予税收减免和首台套补贴。
– 资本端: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允许企业以专利组合为底层资产融资。
– 应用端:打造“标杆场景”,如深圳已试点用量子加密技术保护电网数据,其经验可复制至其他关键基础设施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某参会企业开发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已应用于区块链安全领域,年订单规模超亿元。
这场专题活动标志着我国量子科技发展进入“资本+技术”双轮驱动的新阶段。通过深交所的专项服务,更多企业有望跨越“死亡谷”,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盈利的飞跃。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细化、资本工具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加强,量子科技或将成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又一战略支点。而此次“创享荟”展现的产融结合模式,也为其他硬科技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