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视不断提升,传统水产养殖业正面临绿色转型的关键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科技服务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成为连接科研创新与田间实践的重要桥梁。2025年,各地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减抗、替抗、无抗”为目标,将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从实验室带入池塘,不仅解决了疫病防控、水质管理等行业痛点,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
技术下沉:从知识传递到模式革新
科技特派员的核心作用在于打破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壁垒。在广东雷州市东里镇,团队通过“理论培训+田间课堂”的形式,将中草药替抗技术与微生物发酵技术结合,既降低了抗生素使用量,又通过改善肉质风味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例如,当地养殖户采用黄柏、金银花等中草药动保产品后,南美白对虾的病害率下降40%,收购价提高15%。此类实践印证了技术培训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产业模式的系统性革新——江西等地进一步将服务范围扩展至种苗选育、尾水处理等全链条,推动传统养殖向“设施渔业+生态循环”转型。
精准赋能:差异化服务激活区域潜力
面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痛点,科技特派员采取“一地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在湖南望城区洪涝灾害后,团队提出的“动态增氧+分批上市”方案,不仅帮助农户挽回70%的损失,还优化了“一稻三虾”模式的时空配置,实现“灾年不减收”。而在沿海石斑鱼养殖区,科技服务点则聚焦种苗退化问题,通过基因筛选技术培育抗病品系,使育苗成活率从50%提升至82%。这种差异化赋能背后,是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单项技术输送”到“产业生态构建”的升级,其经验已被纳入农业农村部的《绿色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指南》。
机制创新:构建长效协同发展网络
技术落地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支撑。科技特派员通过签订5年期技术示范协议、建立“企业+农户+科研团队”利益共同体等方式,将短期帮扶转化为长期合作。例如,在江苏如东县,团队捐赠的200套生物发酵桶成为当地循环水养殖的标准配置,配合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机制正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耦合——广东已试点将科技特派员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推动形成“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溢价”的良性闭环。
从雷州半岛的虾塘到鄱阳湖畔的稻渔综合种养区,科技特派员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了绿色养殖的内涵。他们的实践表明,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替代抗生素或优化水质的具体方案,更依赖于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区域化解决方案的打磨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完善。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2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水产一线,其带动的产业升级案例正在证明:当科技真正扎根泥土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之道便会自然显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