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与科技赋能实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南京溧水区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溧水区依托高校资源、科技力量与产业基础,推动农业现代化、物流体系优化和品牌化建设,形成了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
校地共建深化产教融合
溧水区创新“双结对、双促进”机制,推动高校与乡镇深度合作。例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与和凤镇开展党建共建,共同推进“电动车全链条治理”“艺术乡建行”等项目,打造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基层治理创新,还通过农文旅体融合、技术培训、企业对口支持等方式,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此外,溧水区还鼓励高校师生参与乡村实践,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电商培训、文化创意设计等,使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动力。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草莓产业的技术突破
金色庄园公司通过研发预冷柜、减震气囊等技术,将草莓苗成活率提升至95%,大幅降低运输损耗。同时,企业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带动农户增收。
稻米产业的科技支撑
和凤镇依托江苏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等6个科技平台,推广优质稻种“南粳46”,机械化种植率达90%。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溧水大米”荣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占据南京市场半数份额,成为区域农业的标杆。
智慧农业的探索
溧水区还试点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智慧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例如,部分农场采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灌溉和施肥,减少浪费的同时提升作物品质。
物流改革与城乡融合
溧水区创新“交邮快供”模式,整合公交、邮政、供销社资源,建成91个村级物流服务点,打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促进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助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
此外,溧水区还推动电商进农村,鼓励农户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销售农产品。例如,和凤镇依托物流网络,将优质大米、草莓等产品快速配送至城市消费者手中,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全产业链与品牌化发展
溧水区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稻米、草莓等主导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和凤镇培育了“道好”“晶健”等稻米品牌,通过统一品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溧水区注重农文旅融合,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如草莓采摘节、稻田艺术节等,吸引城市游客,延长产业链条。这种“农业+旅游+文化”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还带动了乡村服务业发展。
总结
南京溧水区的乡村振兴实践表明,产教融合与科技赋能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的关键。通过校地合作、技术创新、物流改革和品牌建设,溧水区构建了多元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其经验已在江苏省考核中得到验证。未来,溧水区可进一步深化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领域的探索,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借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