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产教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南京溧水区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溧水模式”,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教育、科技、政策等多方资源,构建”产学研用”闭环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产教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溧水区创新性地将高等教育资源引入乡村振兴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地合作机制。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与和凤镇开展的”双结对、双促进”合作,不仅建立了党建共建长效机制,更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将高校智力资源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这种深度合作催生了一批”农文旅体”融合项目,包括电动车全链条治理、艺术乡建等创新实践。
在农业技术领域,江苏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的建立为当地稻米产业提供了从育种到加工的全程技术支持。通过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溧水稻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优质品牌大米产量占南京市场的半壁江山。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既培养了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又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赋能是溧水乡村振兴的另一大亮点。在草莓产业方面,通过研发预冷柜、减震气囊等创新技术,不仅将草莓苗的成活率提升至95%,还显著延长了保鲜期,降低了运输损耗。稻米产业则通过推广”南粳46″等高产优质品种,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品质和效益的双提升。
物流体系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溧水区整合公交、邮政、供销社等多方资源,开通9条”交邮快供”专线,设立91个村级物流服务点,构建起高效的城乡物流网络。这一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品牌矩阵

溧水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秦淮梅园廉政教育基地与月牙湖科技等农业企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型业态。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还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溧水大米”荣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草莓、螃蟹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走向全国。以”晶健””湫湖”为代表的区域农产品品牌矩阵已经形成,品牌溢价效应日益凸显。2023年,溧水区在江苏省乡村振兴考核中名列前茅,高标准农田整治和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稻米年产量超过15万吨,特色产业研发投入达3000万元以上。
溧水区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系统思维和协同创新。通过产教融合培育人才、科技创新驱动转型、产业融合提升价值,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不仅为溧水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也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绿色农业等新要素的融入,溧水模式还将持续演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更多可能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