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装备标准研讨会在西安交大举行

低空经济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近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低空经济装备与技术标准研讨会”汇集了政产学研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了这一新兴领域的标准化路径,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准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标准化工作具有多重战略价值。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在研讨会致辞中指出,标准化不仅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更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应用转变的关键期,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可以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
从国际竞争角度看,标准化意味着话语权。欧美国家已在低空经济标准制定方面先行一步,我国亟需建立自主可控的标准体系,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研究院的参与,更体现了标准国际化的重要性,为我国技术标准”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关键技术标准的突破方向

研讨会上,专家们聚焦了多个需要优先突破的技术标准领域。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张之义强调的智能感知与通信导航标准尤为关键。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激增,如何确保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感知和可靠通信成为安全运营的前提。这需要制定统一的传感器性能标准、数据接口协议和通信频段规范。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高学民提出的空域管理与地理信息标准同样重要。低空飞行高度依赖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格式、坐标系统和更新机制。同时,空域资源的动态分配标准、飞行器间隔标准等,都是实现高效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
此外,会议还探讨了能源动力标准(特别是电池性能和安全标准)、自动驾驶标准、应急处理标准等多个细分领域。这些标准的协同发展,将构成低空经济的技术基石。

产学研协同的标准化创新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与相关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展现了标准化建设的新模式。传统的标准制定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而在低空经济这一快速迭代的领域,需要建立产学研紧密协同的标准创新机制。
这种机制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科研机构提供前沿技术预研,为标准制定储备技术方案;二是企业反馈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政府部门统筹协调,推动标准的落地实施。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院的参与,正是这种协同的体现。
研讨会特别提到,应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随着5G-A/6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低空经济标准也需要持续演进。设立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试,将成为确保标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协同建设

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双轮驱动。当前我国低空管理法规尚在完善中,标准的制定可以为法规提供技术支撑。例如,飞行器适航标准、操作人员资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等,都是相关立法的重要参考。
市场监管总局代表的参与表明,标准与认证的衔接同样关键。建立统一的产品认证和检测体系,才能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同时,需要考虑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殊要求,制定差异化的标准实施方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标准。低空飞行器搭载的摄像、传感设备可能涉及隐私数据收集,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处理标准。而防范黑飞、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标准,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讨会达成的共识表明,低空经济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政策支持多方协同推进。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参与,将为标准制定提供持续智力支持。随着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低空经济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未来几年,随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的落地,标准化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行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标准引领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低空经济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