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装备与技术标准发展新趋势
随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装备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25年4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学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成功主办的”低空经济装备与技术标准研讨会”,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本次会议汇聚了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低空经济规范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正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在会上强调,学校将深化低空经济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这一表态体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责任担当。低空经济不仅涉及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业态,更与国土安全、空域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等国家战略层面密切相关。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从全球视野来看,低空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欧美发达国家已在该领域布局多年,通过标准制定抢占话语权。我国作为后来者,必须加快自主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研究院的参与,更凸显了标准建设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
标准体系建设的多维挑战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高学民在会上指出,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空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应用与安全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统筹考虑技术、政策和法规等多个维度。
在技术层面,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张之义提出的智能感知、通信导航等关键技术标准化问题尤为关键。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可靠运行,依赖于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实时通信和智能避障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标准化不仅关乎产业安全发展,更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低空经济应用的信任度。例如,在城市空中交通场景中,飞行器间的防碰撞系统必须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确保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从政策法规角度看,低空经济涉及的空域管理问题尤为复杂。如何划分不同用途的空域,如何协调军用与民用需求,如何制定飞行审批流程,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的参与,正体现了地理空间信息在空域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
本次研讨会最显著的成果之一是促成了多方合作协议的签署。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与交通运输协会低空交通专委会、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的合作,为行业协作树立了典范。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正是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高校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和人才培养,研究院所负责标准制定和技术验证,企业则推动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应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政府部门的参与,则为标准制定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法规保障。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标准制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壁垒和利益协调问题。
国际合作也是低空经济标准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标准有望成为国际合作的桥梁。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分享中国经验,可以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
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为低空经济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技术研发到标准制定,从政策引导到产业落地,需要各方持续努力。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有望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不断调整优化。未来应建立标准更新的长效机制,确保标准体系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同时,公众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也不容忽视,只有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低空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低空经济装备与技术标准建设将迈上新台阶,为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低空经济生态系统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将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