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

在闽西革命老区的青山绿水间,宁化县正以独特的红色基因与现代科技交织出基层治理的创新图景。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和客家祖地,这片土地既承载着”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荣光,又面临着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挑战。当地公安机关通过活化红色资源、融合数字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区特色的治理新路径,让革命传统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

红色基因激活治理动能

宁化县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治理资源的核心举措,是组建了由32名红军后代、老党员组成的”红军后代调解队”。这些调解员不仅凭借家族传承的威望获得群众信任,更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展现治理效能。例如在石壁镇张氏宗祠修缮纠纷中,调解队联动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现场办公,用客家人”擂茶议事”的传统方式,历时两周化解了三代人的土地积怨。这种模式延伸出”红色议事厅””祠堂说事”等12个特色调解平台,使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6%,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在地化实践。

数字赋能筑牢平安基石

在每年吸引30万海内外客属的”世界客属祭祖大典”安保中,宁化公安构建了”天地一体”的智能防控体系。通过无人机巡航、热力图监测、AR实景指挥系统,配合2000个物联感知设备,实现重点区域人流预警响应速度提升70%。更具特色的是将科技手段与传统机制融合——在智慧安防系统中嵌入”客家话智能翻译”模块,方便民警与海外客属沟通;利用大数据分析祭祖人群动线时,同步启动”族老调解预备队”,近三年累计预防潜在冲突事件47起。这种”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使万人级活动实现了零重大警情。

红绿相映创新服务生态

宁化县独创的”三色治理”体系(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警务)展现出综合治理的立体维度。在红色文化引领下,”红色驿站”不仅提供党史教育,更成为民生服务枢纽:淮土镇驿站通过”夜话会”收集村民建议,推动17公里村道”白改黑”工程;城南镇驿站设置”跨省通办”窗口,为赣闽边界群众办理户籍业务236件。生态领域创新的”林长+警长”机制则颇具特色,民警兼任生态警长后,联合林业部门建立古树名木DNA数据库,破获的盗伐案中,有3起正是通过树干年轮与数据库比对锁定证据。这种将忠诚教育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实践,使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
从红军标语墙下的调解茶桌到无人机巡航的智能天网,宁化县的探索证明:优秀传统与现代科技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通过深挖红色文化的精神密码,将其转化为组织动员群众的纽带;借助科技手段延伸治理触角,但始终保留客家”有事好商量”的人文温度;最终实现从矛盾化解到服务供给,从治安防控到生态保护的治理维度拓展。这种既有苏区特质又具现代性的治理方案,不仅为革命老区提供了参考样本,更揭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技术赋能必须扎根文化土壤,制度创新需要呼应群众记忆,这才是”红色治理”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