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带来的伦理与安全治理问题日益凸显。2025年4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四期“科技论剑”交叉论坛在徐汇校区新建楼举行,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新生态与伦理治理新格局”。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主题周”的重点活动,该论坛汇聚了政府、学界和业界的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治理挑战。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也为行业提供了学术与政策层面的重要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挑战
开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技术路线多元化和应用普及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伦理与安全治理的新问题。例如,开源模型的广泛使用可能导致技术滥用,如深度伪造、数据隐私泄露等。论坛上,上海市网信办代表指出,当前亟需建立针对开源技术的监管框架,以确保技术发展的可控性。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则从企业角度提出,开源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行业自律与技术创新的平衡。这些讨论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治理需求。
跨学科合作推动伦理治理
面对人工智能的复杂挑战,单一学科的解决方案往往力有不逮。上海交大此次论坛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视角,联合了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多方力量。与会专家强调,伦理治理需要技术、法律、社会学等多领域的协同。例如,人工智能学院学者提出,技术研发阶段就应嵌入伦理审查机制;而公共事务学院专家则呼吁,政策制定者需与技术开发者保持紧密对话。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为应对技术迭代中的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创新与伦理治理的同步发展
论坛的核心共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伦理为代价。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在活动中指出,技术创新与伦理治理必须同步推进。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培养兼具技术能力和伦理意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行业需建立动态治理机制,例如通过“沙盒监管”等方式平衡创新与风险。论坛还特别提到,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实践可为全球提供借鉴,尤其是在数据主权和算法透明度等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论剑”交叉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代表提供了交流平台,更推动了关于技术伦理治理的深度思考。通过聚焦开源技术治理、跨学科合作以及创新与伦理的平衡,论坛为构建人工智能新生态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类似的跨领域对话将成为解决复杂治理问题的关键途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