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香港资本市场正迎来新一轮中概股回归与科技企业双重上市的热潮。2025年第一季度,紫光股份、峰岹科技、天岳先进等多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科技企业相继披露赴港上市计划,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化,也揭示了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对资本支持的迫切需求。本文将从企业战略布局、行业竞争态势及市场影响三个维度,对这一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
企业战略:双重上市背后的全球化野心
从已披露信息可见,各企业的港股上市计划均带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以紫光股份为例,其2024年营收虽突破790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5.23%,反映出ICT基础设施领域激烈的价格竞争。通过港股上市募集资金,企业不仅能补充营运资本,更能借助香港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加速海外数据中心等业务的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同方股份的持续减持(累计超3100万股)与新股发行形成资本结构的动态平衡,这种”减持+融资”组合拳正成为科技企业优化股东结构的典型路径。
半导体企业则展现出更强烈的技术突围诉求。峰岹科技在MCU芯片毛利率连年下滑(61.1%→55.4%)的背景下,仍保持零短期债务的财务健康度,这说明其港股募资更侧重于长期技术投入而非短期偿债。天岳先进则直接瞄准碳化硅衬底的全球竞争,其12英寸产品的技术突破已吸引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厂商超半数客户,港股上市将为其产能扩张提供关键资金支持。
行业竞争:技术迭代与资本赛跑
半导体行业的”军备竞赛”特征在这些上市计划中显露无遗。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正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爆发需求,天岳先进14.8%的全球市场份额背后,是每季度数亿元的研发投入。港股融资渠道的开放,使得企业能够突破A股募资用途限制,更灵活地开展国际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的战略撤退与再布局。小米对峰岹科技的清仓式减持(2023年退出2.03%持股)与半导体设计领域投资策略调整相关,这提示港股上市企业需要建立更市场化的机构投资者基础。紫光股份在股东减持背景下仍获市场认可,则得益于其将募资用途明确绑定在AI服务器等增长性业务上。
市场影响:港股流动性结构重塑
这一轮科技企业赴港潮正在改变香港市场的板块格局。与早年互联网企业主导的上市浪潮不同,当前申报企业集中在硬科技领域:紫光股份代表算力基础设施、峰岹科技专注芯片设计、天岳先进攻坚半导体材料,这种产业结构更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港交所2025年修订的上市规则中,对先进制造企业的财务指标宽容度提升,客观上降低了硬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
但需警惕的是市场流动性分化风险。参照此前科创板企业港股表现,具有全球技术领先性的天岳先进可能获得更高估值溢价,而业务同质化较强的MCU企业或将面临更严格的价值审视。各企业在招股书中强调的”国际业务拓展”承诺,需要转化为实际营收占比的提升才能持续吸引国际投资者。
从宏观视角看,科技龙头企业集体赴港反映的是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资本新需求。香港市场既为企业提供了美元融资通道,又通过沪深港通机制保持与内地资本的联动,这种独特的”双循环”金融接口价值愈发凸显。未来随着上市进程推进,这些企业如何平衡技术自主性、国际市场份额与股东回报,将成为观察中国科技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窗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