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座被誉为联合国“电影之都”的海滨城市,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山海城”景观和东方影都等现代化影视基地,逐渐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枢纽。随着全球影视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科技化转型,青岛市政府近期推出了新一轮《支持电影经济发展十条政策》,旨在通过财政扶持、科技赋能、服务优化等多维度举措,进一步提升本地影视产业的竞争力。这一政策不仅是对现有产业基础的巩固,更是青岛抢占未来影视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布局。
财政扶持与产业链闭环
青岛此次政策的核心之一是通过资金杠杆撬动全产业链发展。专项电影产业基金的设立,为本地取景拍摄和制作的影视项目提供了最高30%的补贴,同时对票房表现优异的“青岛出品”电影追加奖励。这种“前端补贴+后端激励”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制作成本风险,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此外,政策还覆盖了从创作到发行的全链条:剧本阶段设立“青岛故事”题材奖励,发行阶段补贴海外推广费用,甚至支持影视IP衍生开发(如文旅融合项目),形成“创作-制作-发行-衍生”的闭环生态。这种全周期支持在国内地方影视政策中颇具前瞻性。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在全球影视工业向虚拟制作、AI辅助创作转型的背景下,青岛政策首次明确将XR虚拟拍摄、AI剧本生成、云计算渲染等技术应用纳入补贴范围。例如,采用XR技术拍摄的剧组可申请技术升级补贴,而建设“5G+4K/8K”超高清制作平台的企业也能获得配套支持。这些举措直指行业痛点——传统影视制作依赖实地取景和后期合成,成本高、周期长,而虚拟制作能通过数字场景实时渲染大幅提升效率。政策还鼓励高校开设影视科技专业,培养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长期发展储备力量。东方影都若能与这些技术结合,或将成为中国版的“虚拟制片工厂”。
区域特色与文旅协同
青岛的政策巧妙利用了城市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一方面,开放历史街区、自然景区等公共区域供剧组取景,并简化审批流程,凸显了“山海城”景观的IP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开发“电影+旅游”线路(如影视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项目),将《流浪地球》等热门影视作品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这种“以影带旅、以旅促影”的模式,既能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又能反哺影视创作——例如“青岛故事”题材奖励便鼓励创作者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形成内容与地域的良性互动。
青岛此次政策升级,既是对标国际影视产业趋势的主动求变,也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的精准发力。通过科技赋能、全产业链扶持和文旅融合“三驾马车”,青岛有望在2027年实现影视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中国影视产业高地的地位。未来,随着虚拟制作等技术的普及和“青岛出品”内容的全球输出,这座城市或将成为数字时代影视工业的新标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