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背景下,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科交会)于2025年4月26日至28日在合肥盛大举行,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这场科技盛会不仅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创新实力。
人工智能引领未来生活
本届科交会上,智能机器人与AI应用成为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合肥宇翼科技研发的“电子小狗”Unitree Go2凭借其情感陪伴功能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搭载AI算法和4D激光雷达的智能宠物,不仅能识别主人情绪并作出互动反应,还能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行为模式。与此同时,机器化学家的亮相标志着实验室自动化进入新阶段——它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精密仪器,甚至能通过云端数据库实时优化实验参数,将传统需要数周的研发周期缩短至几天。现场展示的陪护型人形机器人则展现了AI技术的温度,它们不仅能与儿童进行围棋对弈等智力互动,还能通过微表情识别及时察觉用户情绪变化。这些创新成果预示着AI技术正从单一功能向“感知-决策-情感”的全链条服务演进。
低空经济重塑交通格局
在交通创新领域,清华团队研发的“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成为低空经济的标志性成果。这款飞行器采用模块化设计,陆地模式下采用氢燃料电池驱动,飞行模式则切换为八旋翼电动系统,其独创的“多传感器融合导航系统”能实时处理气象数据、空域信息与交通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已与合肥市政府达成试点协议,计划在巢湖沿岸建立首批“立体交通枢纽”,这将为未来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全新思路。同期展示的还有智能无人机物流网络、空中应急救援系统等配套技术,共同构建起低空经济的完整生态链。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将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经济增长极。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本届科交会的另一大亮点。48所高校带来的351项尖端技术中,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研发的“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尤为突出,该技术利用量子点标记实现癌细胞精准定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教育部安徽高等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机制,899个校企合作项目的产业化周期平均缩短40%。以中科大先研院为例,其孵化的“穿戴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项目从实验室样机到量产仅用18个月,现已在全国300余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这种高效的转化模式,正在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困境。
从参展规模来看,本届科交会汇聚了1500余家企业和机构,首发展品占比达30%,较上届提升5个百分点。前两届累计签约项目412项、总金额超1200亿元的亮眼成绩,印证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正在加速形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通过科交会平台建立了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已形成跨区域创新联合体。这些实践表明,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正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着东方智慧。随着更多“科技大集”模式的推广,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将加速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