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智慧结晶。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材质脆弱,许多古籍正面临着自然老化、人为损毁等严峻挑战。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古籍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走进高校,向年轻一代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科技赋能古籍保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以科技见长的高校,在古籍保护领域展现了独特的”科技+人文”特色。活动中,专家们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更着重展示了现代科技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古籍数字化技术成为亮点,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手段,将珍贵的古籍转化为数字资源,既避免了频繁翻阅带来的物理损伤,又大大提升了研究利用的便利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大的科研团队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古籍的破损程度,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体验激发保护意识
活动特别设计了丰富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古籍保护工作。在专家指导下,参与者可以亲手尝试简单的修复操作,如纸张拼接、污渍清理等基础工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抽象的保护理念变得具体可感,更激发了年轻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古籍装帧展示区,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装帧形式,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古籍背后蕴含的工艺智慧。许多参与者表示,这样的实践体验让他们对古籍保护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萌发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跨界融合开创保护新局
古籍保护不应是孤立的专业领域,而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活动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与古籍保护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在古籍保护中的潜在应用。这种跨界对话为古籍保护开辟了新思路,比如利用纳米材料增强纸张耐久性,或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古籍病害预测模型。中国科大图书馆特别展示了他们正在建设的古籍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收录了丰富的古籍资源,还整合了相关研究文献和修复案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安徽站首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通过专家讲座、实践体验和跨界交流,活动成功搭建了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重要平台。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保护意识,也为古籍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此类活动的持续开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古籍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