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课进科大 传承文化新起点

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在数字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古籍保护正经历着从手工修复到数智赋能的深刻变革。2025年4月25日,”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安徽站首场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成功举办,这场由国家级文化机构与顶尖理工院校联袂打造的活动,不仅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更揭示了新时代古籍保护的发展方向。

科技赋能:古籍保护的新范式

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邓建松提出的”科技为文明护航,传统为创新赋能”理念,精准概括了当代古籍保护的核心要义。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在专题讲座中以上海图书馆的实践为例,详细展示了OCR识别、3D建模、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在古籍修复、数字化存档和版权保护中的创新应用。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古籍脆化、字迹褪色等传统难题,更通过建立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对珍贵文献的无损研究和全球共享。例如,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原本需要严格限阅的明代刻本,现在可以生成可供全球学者共同研究的数字副本。

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强调的”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文化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指出了古籍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科大这样的人工智能研究重镇开设古籍保护课程,其意义远超传统的人文教育。通过设置”古籍智能处理””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交叉课程,学生既能掌握Python文本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工具,又能深入理解版本学、校勘学等人文知识。这种培养模式正在催生新型职业群体——他们既能为敦煌写卷开发AI断代系统,也能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构古籍知识图谱。安徽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建立跨校际的”科技+古籍”实践基地,让更多理工科学生参与实际保护项目。

文化传承: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

此次活动作为安徽省”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古籍保护超越学术范畴的社会意义。在量子科技讲座与古籍修复工作坊并置的校园里,年轻学子们正在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比如通过《天工开物》研究古代工程技术,为现代绿色制造提供灵感;利用大数据分析《永乐大典》的引文网络,揭示中华知识体系的演变规律。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使古籍走出象牙塔,短视频平台的”古籍活化”话题已吸引数亿次观看,VR技术让公众得以”走进”《四库全书》的编纂现场。这种创新传播方式,正在消解”古籍=古董”的刻板印象。
从中国科大的活动现场可以看到,古籍保护已不再是简单的文献保存工作,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系统工程。当科技精英开始用算法解析《周易》的象数逻辑,当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陈列着《齐民要术》的仿真抄本,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深刻的文化范式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需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机构的顶层设计,更需要高校、科技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参与。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新纪元,古籍保护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