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脑机接口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这项技术通过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通道,为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可能。我国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最新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通过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脑机接口核心装备自主创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技术突破:从”刚性穿刺”到”柔性缝合”的范式转变
传统脑机接口设备多采用刚性电极植入,如同将钢针插入豆腐,极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和信号衰减。中科院自动化所的CyberSense机器人创新性地借鉴缝纫机工作原理,通过亚微米级运动控制系统,将直径仅5微米(约为发丝直径的1/20)的柔性电极像”穿针引线”般植入脑区。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植入方式使术后炎症反应降低76%,电极寿命从常规的3-6个月延长至18个月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设备支持多电极阵列同步植入,单次操作可完成128通道电极的精准布设,为高密度神经信号采集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跨越
柔性电极技术的突破正在打开多个应用维度:
– 神经疾病治疗: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通过柔性电极实现的深部脑刺激使震颤症状改善率达82%,且未出现传统疗法常见的认知副作用。临床前试验显示,该技术对癫痫病灶定位精度提升40%。
– 脑功能解码:配合机器学习算法,科研团队已成功解码猕猴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实现机械臂控制的延迟时间从200ms缩短至50ms,为未来瘫痪患者康复带来希望。
– 类脑智能研究:作为”脑解析与脑模拟”专项的核心工具,该系统可为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提供真实的生物神经电活动数据,推动神经形态计算发展。
产业链协同:自主创新的系统工程
CyberSense的研发凸显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模式。其精密传动系统源自航天领域的微型谐波减速器技术,生物相容性电极材料则借鉴了心血管支架的涂层工艺。深圳市通过专项支持构建了”设备研发-动物实验-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目前已有3家三甲医院参与设备优化。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正在开发5G远程手术模块,未来可实现专家资源跨地域共享。据行业分析,这项技术将带动包括神经电极材料、生物传感器、医疗机器人等在内的千亿级产业链发展。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的突破不仅解决了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设备瓶颈,更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随着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临床应用规范的完善,这项技术有望在未来5年内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为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