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桥梁,其建设与创新日益受到各级人大的重视。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内基层人大工作的先行者,通过”香山号人大代表直通车”等创新举措,在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省人大常委会此次专题调研,既是对中山经验的总结提炼,也为全省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调研活动概况与重点考察内容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代表工委主任左孟新的带领下,于5月16日对中山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深度调研。调研行程安排紧凑而富有针对性:上午实地走访了横栏镇和火炬开发区的代表联络站,重点考察了联络站”三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情况;下午则与市人大及三级人大代表展开座谈,详细听取中山市关于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的专题汇报。这种”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的调研模式,既直观了解了基层实践,又深入掌握了制度创新,为后续经验总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研与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洛桑江村对中山侨务工作的调研形成呼应,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上级人大对中山市创新实践的高度关注。这种持续性的调研关注,有助于推动地方经验向更高层面转化。
中山市创新实践的核心亮点
中山市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和代表履职机制创新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模式”。其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平台建设的融合性创新。通过打造”香山号人大代表直通车”这一品牌项目,中山市实现了代表履职线上线下渠道的有机融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符英在汇报中特别强调,这种融合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联络站的面对面沟通优势,又借助信息化手段拓展了履职时空,使代表能够更及时、更广泛地收集和反映民意。
其次是功能定位的系统性拓展。中山市突破性地将代表联络站从单纯的”民意收集站”升级为”基层治理参与平台”。通过制度设计,将代表建议办理与基层治理需求精准对接,使人大代表在矛盾纠纷调解、社区事务协商等治理环节中发挥实质性作用。这种功能拓展,有效提升了代表履职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第三是制度保障的规范化建设。中山市通过建立健全代表建议办理、履职考核等配套制度,为代表作用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在建议办理环节,形成了”收集-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得到有效回应。这些制度创新,使代表工作从”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大大提升了工作质效。
调研成果与未来发展建议
调研组对中山市代表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左孟新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山经验具有三个方面的示范价值:一是平台建设有特色,二是作用发挥有实效,三是制度创新有突破。这些经验为全省基层人大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基于调研发现,调研组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深化示范引领效应。建议中山市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示范联络站,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市代表工作整体提升。同时,要注重总结提炼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为全省提供更多参考。
第二,要拓展履职平台功能。调研组强调,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升级代表履职的信息化支撑。可以考虑开发集民意收集、建议办理、履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代表履职全流程线上管理。此外,还应探索将代表工作与”粤政易”等政务平台对接,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要创新基层民主实践。左孟新特别指出,要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探索建立”代表+网格员+志愿者”的协同履职模式,推动代表履职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同时,要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在政策宣传、民意疏导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中山市的创新实践表明,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不能止步于硬件达标,更要在作用发挥、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省人大常委会此次调研,既是对中山经验的肯定,也是对全省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未来,随着”三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履职模式的持续创新,人大代表联络站必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更多鲜活经验。这一过程需要各级人大协同发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最终实现民主协商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