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智能农机开启春播“科技模式”
四月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广袤的农田里不见传统农忙时节的人头攒动,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的农机设备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指引下有序作业。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农业产区,阿拉善左旗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推广智能农机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2025年春播期间,当地投入335台(套)智能农机设备,覆盖播种、植保、整地等全流程,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
智能农机:从“人扛牛拉”到“无人化作业”
阿拉善左旗的春播变革,核心在于北斗导航技术与农机的深度融合。目前投入的335台(套)设备中,无人驾驶播种机可通过预设程序实现玉米种子的厘米级精准播种,行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确保作物生长空间均匀;植保无人机则通过多光谱传感器识别作物长势,实现变量施药,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此外,所有农机作业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农户通过手机即可监控进度、调整参数,传统“靠经验种地”的模式被彻底颠覆。
技术落地的背后是严苛的本地化适配。阿拉善左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农田存在沙化问题,智能农机需针对松软土质优化驱动系统。例如,大型整地机加装了压力传感装置,自动调节深耕深度,既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又提升了蓄水保墒能力。
区域示范: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
巴润别立镇和吉兰泰镇是本次智能农机推广的重点区域。当地村民反映,过去人工播种每人每天仅能完成20亩地,如今一台无人播种机日作业量可达150亩,且出苗率提高15%以上。更显著的变化在于田间管理的精细化——通过农机回传的土壤墒情数据,农户能精准判断灌溉时机,节水效率提升40%。
这一成效得益于政府的梯次推进策略:优先在规模化种植区试点,再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分散农田。例如,吉兰泰镇成立农机共享服务中心,小农户可按需租赁设备,并接受免费技术培训,避免因资金门槛导致的技术鸿沟。
政策护航: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阿拉善左旗的智能农机推广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嵌入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现代化政策框架。在农资保障方面,政府联合企业建立种子、化肥直供渠道,价格波动控制在5%以内;在技术配套上,组建了20支农机巡检队,提供故障排查和软件升级服务。
更长远的目标在于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升。当地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智能农机采集的土壤数据,定制有机肥施用方案,使耕地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长0.2%。此外,滴灌设施与农机作业路径协同规划,形成“精准种植—精准灌溉—精准养护”的闭环体系。
从“面朝黄土”到“仰望星空”,阿拉善左旗的春播实践印证了科技对农业的颠覆性影响。智能农机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更通过数据驱动重构了农业生产逻辑。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这片土地上的“数字农田”或将定义中国农业的新范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