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近期对中山市湾区未来科技城的考察,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跨城市协同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次考察不仅体现了澳门特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更释放出大湾区城市群加速融合的积极信号。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此次考察的意义与影响。
一、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岑浩辉此行聚焦湾区未来科技城,反映出澳门寻求产业多元化的迫切需求。该科技城作为中山市重点打造的创新引擎,已集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资源。澳门可通过”技术研发+中山转化”模式,弥补土地与产业链短板。例如,澳门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与中山的制造能力结合,推动”澳门设计、中山智造”的产业协作。这种互补性合作有望成为大湾区科技协同的示范案例。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空间
考察中特别关注智慧城市领域,双方存在显著合作潜力。澳门在城市治理数字化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其”智慧交通大脑”系统曾获国际奖项;而中山正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急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持。两地可共建”跨境数字孪生城市”实验平台,在智能口岸、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数据共享。这种合作不仅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可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三、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突破
澳门特区政府此次主动对接内地科技园区,体现了”一国两制”下的制度创新。建议建立”澳门-中山科技创新联合基金”,突破科研资金跨境使用限制;试点”人才绿卡”互认机制,允许澳门专家在中山享受同等创新创业政策。这种政策协同可解决目前存在的要素流动壁垒,正如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所言:”大湾区合作需要打破看不见的玻璃门”。
此次考察标志着澳门与内地合作进入”科技驱动”新阶段。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协作体系,不仅能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将提升大湾区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竞争力。未来需持续完善产学研对接机制,让更多类似湾区未来科技城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最终实现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的”化学融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