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三学子夺省科技竞赛桂冠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苏省作为教育强省,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通过举办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射阳县三名小学生杨敏行、杨诗涵、戴广博在第36届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不仅展现了个人实力,更折射出基层学校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这一案例为我们探讨新时代青少年科技素养培养提供了生动样本。

科技竞赛的体系化设计

“金钥匙”科技竞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其科学的赛制设计。作为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的品牌活动,竞赛采用初赛与决赛双轮筛选机制。初赛阶段设置的“动手实验题”和“科学素养题”,分别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储备能力,这种多维评价体系有效避免了单一维度选拔的局限性。射阳团队在59支参赛队伍中以243.50分位列第五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其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决赛阶段引入的App实时答题、科学家互动等创新形式,更是将科技竞赛从传统笔试拓展为沉浸式体验,这种与时俱进的赛制改革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借鉴。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密码

深入分析射阳团队的获胜关键,可以发现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扎实的科学知识积累。戴广博同学提到的教师指导体系显示,该校通过陈兰兰、施红梅等专业教师构建了阶梯式培养方案;其次是创新思维的系统训练。学校开展的电子百拼、遥控竞技等科技社团活动,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具象操作,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最后是团队协作的刻意练习。决赛中三名选手在高压环境下展现的默契配合,折射出日常训练中对角色分工、资源整合等协作能力的针对性培养。这些经验为破解“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困境提供了实践路径。

科技教育的生态化建设

射阳县小学的案例启示我们,优质科技教育需要构建“课程-活动-文化”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校长徐海澜强调的科技教育平台建设,实际上包含多个维度:在课程层面,该校将国家课程与校本特色(如趣味实验课)有机融合;在活动层面,通过科技节、社团活动等形式营造创新氛围;在文化层面,赛后保持谦虚态度的做法,体现了科学精神培育的深层追求。这种系统化建设使得科技教育不再是少数尖子生的特权,而成为普惠全体学生的成长养分。数据显示,近年来该校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比例持续上升,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
从射阳县小学的实践可以看到,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提升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竞赛搭建展示平台,学校创新培养模式夯实基础,教师团队专业指导因材施教,学生则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这种“政-校-师-生”四维联动的培养机制,不仅造就了“金钥匙”竞赛的耀眼成绩,更培育了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基因。当更多地区能够建立起这样的科技教育生态时,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必将获得更强劲的动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