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宁波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而这背后离不开系统性创新生态的构建。浙江省科技厅原厅长、宁波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国辉提出的“创新需要哺育、引导和催生”观点,深刻揭示了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这一理念不仅反映了宁波的创新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创新的哺育:夯实基础研究土壤
周国辉强调,创新并非自然发生,而是需要长期、系统性的培育。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宁波近年来通过建设甬江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本地创新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平台不仅聚集了国内外高端人才,还通过稳定的资金支持,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价值。例如,宁波在新材料领域的前沿探索,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如今已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这种“长周期”特性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备战略眼光,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策导向。此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也至关重要。宁波通过推动本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建设,有效缩短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链条。
政策的引导:构建创新发展的路线图
如果说哺育为创新提供了土壤,那么政策引导则决定了创新的方向。周国辉特别指出,政府需要通过产业规划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宁波的实践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通过聚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当地政府帮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明确了技术突破的重点。
一个典型案例是宁波的模具产业。过去这一行业以代工为主,利润率较低。在政府专项政策的支持下,企业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升级,如今已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还带动了整个供应链的创新发展。
然而,政策引导也需要把握尺度。周国辉呼吁减少行政干预,强化服务职能。例如,宁波通过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这种“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释放了更大空间。
市场的催生: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的最终价值需要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周国辉提出的“催生”理念,强调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宁波在这方面探索出了特色路径: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专业孵化器等方式,加速了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应用的跳跃。
以宁波某生物医药企业为例,其核心技术源于高校研究成果。在政府搭建的对接平台支持下,该技术仅用两年就完成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过程,并迅速打开国际市场。这种成功背后是多方协作的结果——高校提供技术、企业承担产业化风险、政府填补中间环节的空白。
此外,市场化激励还包括对创新失败的包容。宁波近年来试点的“创新保险”机制,允许企业在研发投入中按比例抵扣保费,有效降低了创新活动的风险成本。这种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从周国辉的论述和宁波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基础研究的哺育、政策工具的引导以及市场机制的催生,三者缺一不可。宁波的经验表明:当政府能够精准把握不同创新阶段的需求,并提供差异化支持时,区域创新生态就能迸发出巨大活力。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这种创新模式或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启示——唯有构建“哺育-引导-催生”的完整链条,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在这个过程中,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灵活性,将是考验决策者智慧的关键课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