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座位于中国东海之滨的港口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活力,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宁波在科技与人文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示范样本。从产业合作园的科技项目落地,到创新平台的跨境联动,再到智库研究的人文支撑,宁波通过“科技+人文”双轮驱动,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生态,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创新资源对接的标杆城市。
科技合作:从项目落地到生态构建
在科技领域,宁波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已从单一项目对接升级为系统性生态共建。中国—中东欧产业合作园作为核心载体,已吸引64个科技项目入驻,其中匈牙利涡流抑制旋翼技术和垂直风力发电机系统等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亿元。这些项目聚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宁波与中东欧的创新联动已突破地理限制。双向创新基地的建立(如宁波中东欧创新基地与布达佩斯创新基地)实现了技术转移与人才流动的“双循环”。例如,匈牙利IC Innoconsult平台与宁波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合作,直接促成了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在中东欧市场的落地。这种“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的闭环模式,为跨境科技合作提供了新范式。
人文交流:智库引领与人才互通
科技合作的深化离不开人文纽带的支撑。宁波工程学院中东欧研究所牵头绘制的中东欧创新生态地图,首次系统梳理了17国的科研机构、产业政策和人才分布,为中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精准导航。依托13个海外联络站,宁波已引进200余名中东欧高层次人才,其中斯洛文尼亚籍材料科学家团队帮助本地企业突破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瓶颈。
此外,智库网络的扩展进一步夯实了合作基础。中国—斯洛文尼亚科创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推动了两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联合攻关,还通过“科技文化周”等活动,促进了公众对中东欧创新文化的认知。这种“产学研+人文交流”的融合模式,使得技术合作更具可持续性。
平台赋能:从博览会到长效机制
2025年第四届中东欧博览会的筹备,标志着宁波的平台效应进入新阶段。本届博览会不仅将集中展示匈牙利VR技术、斯洛伐克飞行模拟器等“黑科技”,更通过百场经贸洽谈活动,推动技术交易与投资对接。往届数据显示,博览会平均促成合作意向金额超50亿元,其“展洽一体”的模式已成为国际科创合作的典范。
未来,宁波计划建立中东欧科技合作基金,重点支持联合实验室和初创企业孵化。同时,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云端合作平台”,将实现项目路演、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的全天候运作。这种“线下+线上”的长效机制,有望进一步降低跨境合作的制度成本。
从科技项目的精准落地到人文交流的深度互动,再到合作平台的持续升级,宁波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国际合作需要以技术为纽带、以人文为底色、以机制为保障。随着中东欧博览会的召开和数字平台的完善,宁波不仅强化了其作为核心载体的地位,更为中国与中东欧的“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今天,这种“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或许正是破解区域合作难题的密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