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作为两国顶尖高校的代表,西安交通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交流合作备受关注。近年来,两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合作,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树立了典范。本文将系统梳理两校合作现状,分析合作特点,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一、合作框架与平台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两校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该联盟目前已吸引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加入,其中包括多所俄罗斯知名高校。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隶属莫斯科国立大学体系)副校长率团访问西安交大时,双方签署了法学领域合作备忘录。这一合作不仅限于简单的学术交流,更着眼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包括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双学位项目等实质性内容。
联盟框架下的合作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合作主体多元化,既包括校际合作,也涵盖院系层面的专业对接;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从传统的师生互访扩展到在线课程共享、虚拟教研室建设等创新模式;三是合作内容务实化,每项合作都配套具体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重点领域合作进展
在具体学科合作方面,两校聚焦优势学科,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23年10月,西安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荣命哲率团访问莫斯科国立大学期间,双方重点就工程学科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在电气能源领域,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中俄政府间科研项目;在俄语教学方面,探讨了开设俄语强化班、互派语言教师的可行性。
法学领域的合作同样值得关注。两校法学院正在推进”比较法与跨国法律研究”合作项目,计划每年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建立案例库共享机制。这种学科交叉的合作模式,既发挥了莫斯科国立大学在法学理论研究的优势,又结合了西安交大在工程法、知识产权法等应用法学的特色。
三、合作机制与创新模式
两校合作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既有平台,建立了校长定期会晤、院系对口联系、项目专员对接三级沟通机制。2022年西安交大承办的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校长论坛,为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合作模式创新方面,两校积极探索”互联网+国际交流”的新形式。虽然目前公开信息中未明确提及线上见面会的具体细节,但据了解,两校已开始尝试通过云端平台开展联合授课、远程答辩等活动。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这种创新模式保障了合作项目的连续性。未来,双方计划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数字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安交通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合作已从初期的人员往来发展到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两校合作既注重传统优势学科的强强联合,又积极探索新兴交叉学科的合作可能;既保持高层互访的引领作用,又夯实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基础;既延续线下交流的优良传统,又开拓线上合作的新模式。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不仅促进了两校自身的发展,也为中俄人文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合作内涵的不断丰富,两校有望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