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智能化浪潮的推进,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发展备受市场关注。作为轨道交通专用设备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通业科技(300960.SZ)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既展现出业务拓展的积极态势,也反映出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挑战。透过这份财报,我们不仅能了解企业当下的经营状况,更能窥见整个行业的发展脉搏。
营收增长背后的业务布局
2025年第一季度,通业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848.31万元,同比增长15.79%,这一增速明显高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同期平均水平。深入分析发现,增长主要来自两个维度:一方面,公司在城轨车辆电气设备领域中标多个重点项目,特别是新能源供电系统产品线贡献了42%的增量收入;另一方面,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检测设备首次实现批量交付,该业务板块营收同比激增217%。这种增长结构反映出企业正从传统配套商向”核心设备+智能服务”双轮驱动模式转型,符合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大趋势。
亏损收窄中的成本困局
尽管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但公司仍录得276.83万元的净亏损。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七个季度亏损,虽然同比亏损幅度收窄12.6%,但扣非后净亏损340.38万元的数据表明,主营业务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细究成本端可见,研发费用同比增加28%,占营收比重升至19.3%,主要用于新一代储能式牵引系统的开发;同时,原材料中电力电子器件采购成本受供应链影响同比上涨18%。这种”增收难增利”的困境,正是中小型技术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典型挑战。
现金流与行业周期的关联性
财报未明确披露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数据,通过应收账款增长23%的迹象可以推断,公司在业务扩张中采用了更宽松的信用政策。这种选择与轨道交通行业特有的结算周期密切相关——下游客户多为国有轨交运营商,通常采用”3331″的付款模式(即合同签订付30%、交货付30%、验收付30%、质保金10%)。随着公司在建项目数量增加,资金周转压力可能进一步凸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期末货币资金余额较年初增长9%,显示其通过定向增发补充了运营资金,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增强。
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从行业视角看,”十四五”后期各地城轨建设规划进入密集实施阶段,预计2025年全行业投资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通业科技能否把握这波机遇,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技术转化效率,其正在申报的7项发明专利若能在年内实现产品化,有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是成本管控能力,特别是与上游芯片厂商的长期协议谈判进展;最后是业务结构优化,需要提高毛利率达45%的智能运维服务在营收中的占比(目前仅占18%)。这些变量的演变,将直接影响企业何时迎来业绩拐点。
在创新与盈利之间寻找平衡,是轨道交通配套企业普遍面临的课题。通业科技本季度的表现,既展现出技术型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换取市场空间的战略定力,也暴露出产业链中游企业在行业波动中的脆弱性。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和绿色交通政策加码,那些能够快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稳定现金流的企业,终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更需要关注的不是单季度的亏损绝对值,而是企业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是否在持续增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