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科技部长:AI助力中巴科技合作新未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格局的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日益成为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关键力量。巴西科技部部长卢西亚娜·桑托斯在圣保罗“红厅论坛”上的发言,不仅揭示了巴中科技合作的战略价值,更凸显了全球南方国家通过科技创新谋求共同发展的时代命题。这场由新华社与巴西圣保罗大学联合主办的论坛,汇聚了两国政府、学界和企业界的精英,为深化双边合作注入了新动能。

战略性合作:从航天到前沿技术

巴中科技合作的核心突破体现在航天领域。即将发射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6,是双方合作的第六颗遥感卫星,其分辨率将提升至亚米级,为亚马孙雨林监测、农业规划和灾害预警提供革命性工具。这一项目不仅是技术成果的体现,更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巴西通过技术转移获得了卫星制造能力,而中国则借助巴西的地理优势扩展了全球遥感覆盖范围。
合作领域正加速向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等前沿延伸。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双方联合研发的登革热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核技术方面,中国帮助巴西升级了核电站燃料循环系统。这些合作背后是机制化保障:2024年签署的《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设立了联合实验室建设基金,而2014年巴西科技部代表团访华时借鉴的中国科技园区“孵化器+投资基金”模式,已在圣保罗州成功复制。

重构科技治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行动

卢西亚娜部长在论坛上尖锐指出,当前全球科技治理存在“结构性失衡”——发达国家掌握80%的核心专利,却未兑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技术转让的承诺。为此,巴西提出三项主张:

  • 技术主权联盟:推动金砖国家建立专利共享池,降低绿色技术使用门槛;
  • 标准制定参与:在5G、AI伦理等新兴领域联合提出发展中国家标准;
  • 人才逆向流动:设立“全球南方学者计划”,吸引欧美顶尖科研人才赴发展中国家工作。
  • 中巴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合作具有示范效应。例如在语言模型开发中,两国正合作训练基于葡萄牙语和汉语的AI大模型,以打破英语语料库的垄断。这种“技术去殖民化”实践,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化。

    面向未来的科技外交新范式

    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叠加,使科技合作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巴西计划在三个方面深化与中国的协作:
    气候科技:联合开发亚马孙碳汇监测系统,将雨林保护纳入国际碳交易体系;
    危机应对:建立双边科技应急机制,例如利用中国北斗系统优化巴西洪灾预警网络;
    创新生态:在东北部贫困州共建“数字自贸区”,试点区块链技术的普惠金融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已超越双边范畴——巴西提议将中巴合作模式推广至拉美一体化论坛(CELAC),中国则承诺向非洲转授部分联合研发技术,形成“南南技术扩散链”。
    从卫星发射场到雨林监测站,从实验室数据到国际谈判桌,巴中科技合作正在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可能性。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的互补,更是发展理念的共鸣:当两个大陆级经济体携手突破技术壁垒时,它们实质上是在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的公平基因。正如论坛闭幕时圣保罗大学校长所强调的:“21世纪的科技革命,必须同时是一场包容性革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