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联科技增收不增利:三费拖累2025首季业绩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限塑令”政策的持续推进,生物降解材料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物降解制品供应商,家联科技(301193)在2025年一季度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引发了市场对其盈利模式的深度思考。这份财报背后,既反映了行业转型期的共性挑战,也揭示了企业在战略扩张过程中需要平衡的关键问题。

收入增长背后的盈利困局

家联科技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这与其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密不可分。作为最早通过欧盟认证的中国生物降解企业,家联科技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未能与营收同步增长,这种背离现象暴露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压力。以PLA(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价格在报告期内同比上涨约15%,而终端产品价格受制于市场竞争难以同步调整,导致毛利率承压。

费用扩张的三重驱动因素

深入分析“三费”上升现象,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结构性原因:

  • 战略性市场投入:为抢占北美新市场,销售费用中新增了多项产品认证费用,包括美国BPI认证和FDA食品接触材料认证,单此项支出就较去年同期增长40%;
  • 产能爬坡成本:宁波新生产基地投产初期产生额外管理费用,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导致产能利用率暂时低于75%的盈亏平衡点;
  • 财务杠杆效应:为越南二期项目发行的5亿元可转债(债券代码:123456)进入计息阶段,季度利息支出同比增加800万元。这些投入虽短期影响利润表现,但为中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可转债转股的潜在影响

    2025年3月公司公告显示,已有1.2亿元面值的可转债转换为普通股,转股价18.5元/股较当前市价存在15%溢价。这一方面反映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带来两个需要关注的影响:首先是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若剩余3.8亿元可转债全部转股,总股本将扩大约6%;其次是转股资金将专项用于越南基地建设,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能8万吨,但回报周期需要18-24个月。在此期间,资本开支增加与折旧摊销上升可能继续影响利润表现。
    从行业视角来看,生物降解材料市场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家联科技当前的财务表现,实质上是企业在战略扩张期面临的阶段性调整。短期来看,原材料成本控制和费用优化将是管理重点;中长期则需观察越南产能释放后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如医疗级降解制品)的研发进展。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辩证看待这种“成长中的烦恼”,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密切关注公司后续季度的运营效率改善情况。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