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科技重塑产业新格局

随着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国正通过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双轮驱动,积极布局高端制造产业链。2025年4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带队对天奇股份(002009)的专题调研,正是这一战略背景下的标志性事件。这场聚焦智能装备、循环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三大领域的深度考察,不仅揭示了当前制造业转型的技术路径,更折射出国家层面对产业升级的前瞻性布局。

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的革新浪潮

在天奇股份的智能装备展示区,调研组重点关注了”模块化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成果。这套系统通过实时映射物理产线的运行状态,将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至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将5G+工业互联网技术融入智能物流装备,使AGV小车的定位精度达到±1mm,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生产线。这种技术突破印证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强调的”数字底座+智能终端”发展模式,为传统制造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循环经济:锂电池回收的技术突围

在锂电池循环利用板块,调研团队详细考察了”带电破碎-智能分选-定向再生”的全流程技术链。天奇股份开发的等离子体拆解设备,通过惰性气体保护技术将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9.2%,同时破解了电解液挥发的环保难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共建的”城市矿山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通过AI算法预测电池衰减曲线,使梯次利用率提高40%。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双碳”目标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将环保约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人形机器人:未来制造的接口革命

作为调研的压轴环节,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引发热烈讨论。天奇股份展示的第三代仿生机器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液压伺服关节模组,其扭矩密度达到800Nm/kg,已具备汽车总装线上的精密装配能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视觉-触觉融合控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小脑的反馈机制,实现了0.1秒内的动态平衡调整。这些突破性进展,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汽车制造、医疗辅助等实际场景,验证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强调的”以场景定义技术”发展路径。
从这次调研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协同”的良性循环。天奇股份在智能装备领域的模块化创新、锂电池回收的闭环技术体系、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化应用,不仅体现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更彰显了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效应。随着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深化,这种聚焦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坚模式,或将为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持续动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