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科技成果与中小企业需求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升级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工信部近期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旨在通过平台建设、服务优化和专项行动,打通技术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全国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信息不对称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首要障碍。由于技术供需双方缺乏高效对接渠道,大量科研成果难以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而中小企业又苦于无法获取匹配的技术资源。为此,工信部将高标准建设覆盖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重点推动信息共享、供需匹配和规则统一。这一平台不仅整合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技术资源,还引入了创投机构等市场化力量,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网络。通过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壁垒,该平台有望成为技术交易的“超级枢纽”,显著提升科技成果的流动性和转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建设并非简单的信息聚合,而是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和智能匹配算法,实现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平台可以基于中小企业的行业属性、技术痛点和资金能力,自动推荐最适配的科研成果,同时为科研机构提供市场需求反馈,引导研发方向更加贴近产业实际。这种双向赋能机制,将有效解决技术供给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门槛
除了搭建平台,工信部还着力强化科技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规范技术评估、交易和转化流程,提升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领域建立急需标准,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导入路径。
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尤其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不敢转”“不会转”困境。许多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实力,往往对高风险的技术转化望而却步。为此,工信部推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例如通过保险产品覆盖转化失败风险,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中试环节。同时,鼓励服务机构提供“技术经纪人”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评估技术成熟度、设计商业化路径,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开展专项对接行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为加速技术供需的直接碰撞,工信部组织实施了多项专项行动。其中,“创新成果播种行动”通过路演、对接会等形式,让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面对面交流。例如,在近期活动中,20余项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成果与近20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创投机构的参与进一步加速了项目落地。这种“科研-产业-资本”的三方联动模式,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也为科研成果找到了市场化出口。
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梯度培育创新企业。工信部支持专精特新、独角兽等企业融入创新链,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克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榜揭榜”机制——由行业龙头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榜单,中小企业凭借灵活创新优势“揭榜”攻关。这种模式不仅分散了技术风险,还促进了大小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以大带小、以小补链”的良性生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工信部此次推出的举措,从平台建设、服务优化到专项对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解决方案。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技术供需之间的信息壁垒有望被彻底打破,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