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快速追赶,但同时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伦理治理体系待完善等挑战。202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集体学习,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统筹安全与创新的新阶段。如何在这一关键跃升期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本身,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战略定位与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立自强”和”应用导向”双轮驱动战略,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确立了坐标系。这一战略包含三个维度:在技术路线上强调自主创新,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0%,但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领域仍需突破;在价值取向上坚持”智能向善”,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等制度防范算法歧视、深度伪造等风险;在发展模式上注重场景落地,从春晚”赛博秧歌”的数字人互动到工业质检的机器视觉应用,显示出技术普惠化的独特路径。这种战略定位既区别于西方企业的纯商业化导向,也避免了技术乌托邦主义的陷阱。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需要多维度突破。在基础层,应重点攻关类脑计算、量子机器学习等前沿方向,中科院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类脑计算研究设施;在硬件层,需加快国产GPU、存算一体芯片研发,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已达国际主流水平;在应用层,推动大模型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如医疗领域推想科技的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全国800余家医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已孵化出2000余家科技企业,这种生态优势是单一技术突破难以比拟的。
治理体系与国际协作
面对AI技术的全球性影响,我国提出”发展权”与”治理权”平衡的新型治理观。在监管层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对自动驾驶等高风险应用实施准入管理;在标准制定方面,主导或参与84项国际标准,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掌握话语权;在国际合作上,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推动技术交流,同时反对将AI技术政治化的倾向。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获得广泛响应,其中关于反对技术封锁、保障发展中国家技术接入权的条款,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竞争。我国在市场规模、数据资源、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仍需在基础理论研究、高端人才培养、算力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投入。未来五年将是决定全球AI格局的关键期,只有坚持技术创新与伦理治理并重、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协同,才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这既是对政治局集体学习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