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科技资源的分配差异日益凸显。科学、工艺及革新部(简称科艺部)近期在郊区推出的人工智能(AI)工作坊,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壁垒。这一举措不仅呼应了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更试图通过技术赋能,让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搭上“工业4.0”的快车。八度空间(8TV)的报道揭示了这一项目的细节与愿景,而其背后的社会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培训本身。
城乡科技鸿沟的破冰行动
科艺部将工作坊定位为“科技下乡”的实践,目标直指郊区学生、教师和中小企业家。与城市相比,这些群体往往面临硬件匮乏、师资不足的困境。报道中提到,工作坊不仅提供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理论课程,更通过编程沙箱和机器人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参与者亲手触摸AI技术。例如,在柔佛州某乡村的试点中,中学生利用开源工具训练图像识别模型,最终完成了本地农作物病虫害检测的原型设计。这种“学以致用”的模式,有效化解了郊区居民对高新技术的距离感。
从知识普及到生态构建
单纯的技术培训只是起点,科艺部的深层目标是培育可持续的科技生态。通过与电信企业合作,工作坊现场部署了移动式5G实验室,解决郊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结业学员获得了政府资助的微型创业基金,将AI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升级——如用聊天机器人优化橡胶种植园的客户服务,或通过数据分析改进渔获销售链条。这种“培训-孵化-商业化”的闭环设计,正逐步改变郊区经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科技公平的国家战略视角
马来西亚政府将此类项目纳入“工业4.0政策工具箱”,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在吉隆坡某智库的访谈中(8TV报道引用),专家指出:全国70%的科技企业集中在巴生河谷地区,而AI工作坊试图在沙巴、砂拉越等欠发达地区播下种子。科艺部官员更透露,未来三年计划建立50个郊区“数字枢纽”,形成覆盖全国的科技辐射网络。这种布局不仅关乎技术扩散,更是对《2030年共享繁荣愿景》中“不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承诺的具体回应。
当雪兰莪州的少年用Python代码控制无人机巡查棕榈园时,当登嘉楼的渔民通过AI预测系统规划捕捞路线时,这些场景正在重新定义“科技普惠”的内涵。科艺部的工作坊或许规模有限,但它揭示了一个更具启发性的逻辑:技术下沉不是简单的设备捐赠,而是通过教育赋能、生态培育和政策牵引的三重奏,让每个马来西亚人都能成为数字时代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八度空间的镜头记录下的,或许正是这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寻找平衡支点的历史性尝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