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山东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凭借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业态创新及跨领域协作,山东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兼具文化深度与科技活力的现代文旅生态体系,成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一。
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
山东省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了文物与历史的“活态化”呈现。济南市博物馆通过3D建模技术,将汉代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的动态场景栩栩如生地还原,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临两千年前的乐舞现场。山东博物馆则运用空气成像交互技术,使红陶兽形壶等珍贵文物从静态展品变为“可触式”体验,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曲阜三孔景区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借助AR技术将十三碑亭的碑文转化为光影长卷,游客只需扫码即可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沉浸式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此外,孔子IP的创新应用也成为一大亮点。通过大空间数字展陈技术,孔子博物馆的“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在全国巡展,不仅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还以全新的表达方式重构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科技赋能文旅新业态
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为文旅产业带来了全新的业态和体验。歌尔创客的XR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馆和金东数字创意的齐白石光影艺术展,通过扩展现实(XR)技术,将静态艺术作品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空间,让观众能够“走进”画作,与艺术大师跨时空对话。这些创新案例不仅被评为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还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应用模式。
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山东省走在全国前列。全省范围内,AR导览、AI客服等智能设施已成为景区标配,文博场馆则通过数字展览提升服务效率与体验深度。例如,临沂琅琊古城推出的沉浸式演艺剧目和济南超然楼依托3D Mapping技术打造的光影秀,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还成为夜间经济的亮点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产业融合与经济拉动
山东省通过“文旅+科技”的产业链整合,实现了文化与制造业、数字创意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海尔等本土企业将“好客山东”文化与制造业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文旅衍生品,既推广了地域文化,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数字创意企业如风语筑积极参与文旅项目策划,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经济层面看,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5年山东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指出,音乐节、露营季等新业态显著拉动了地方消费,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这种融合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
为确保文旅与科技融合的可持续性,山东省建立了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项机制,通过高校与行业协会的协作,持续优化技术应用场景。例如,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文旅科技研发,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行业协会则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推广最佳实践,推动全省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
山东省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技术赋能、业态创新及跨领域协作,山东正在构建一个兼具文化深度与科技活力的现代文旅生态体系,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山东省的文旅产业有望实现更大突破,为区域经济和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