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乡助农防害

在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助农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开封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其中”科技下乡”活动成为连接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田地的关键纽带。龙亭区政协近期开展的”‘一喷三防’送科技下乡”活动,正是这一实践的具体体现,不仅展现了政协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科技下乡的创新实践

龙亭区政协此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一喷三防”技术,代表着现代农业植保理念的重大进步。这项技术通过一次施药同时实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三重效果,特别适合小麦等主粮作物的中后期管理。与传统分次施药相比,可节省30%以上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农药使用量约25%,在河南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活动中,政协不仅组织农技专家进行理论讲解,更创新性地采用”田间课堂”形式,在农民熟悉的土地上进行现场示范,使抽象的技术要领变得直观可操作。这种”理论+实践”的双轨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政协职能的延伸拓展

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龙亭区政协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界别特色,不仅动员农业界委员参与技术指导,还协调科技、教育等界别资源,形成了跨领域的助农合力。活动期间,政协组织向农户免费发放包含新型农药、技术手册在内的”科技礼包”,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实现农技服务的常态化。这种”送技+送物+送服务”的三维模式,超越了传统的一次性帮扶,体现了新时代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向实践发力的转型趋势。据统计,类似活动已在开封市各区县推广,累计培训农民超过5000人次,技术覆盖面积达10万余亩。

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

“一喷三防”技术的推广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从更宏观视角看,科技下乡需要构建包含研发、推广、应用、反馈的完整生态链。龙亭区的实践表明,有效的科技助农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专家知识与农民经验相结合,避免技术推广”水土不服”;二是传统媒介与数字工具相结合,利用短视频、在线咨询等新载体扩大覆盖面;三是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结合,通过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技术采纳率。活动现场,不少农民反映,通过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小麦亩均增产可达50公斤以上,且品质明显提升,直接带动种植收益增长20%左右。
从龙亭区政协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下乡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包含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系统工程。在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双重压力下,”一喷三防”这类高效集约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既回应了农民增产增收的现实需求,也契合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未来,需要更多像政协这样的组织搭建桥梁,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格局,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这不仅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