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委调研交大海南研究院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加速落地,沪琼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2025年4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率队赴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开展专项调研,海南省科技厅、上海交大及三亚市政府等多方代表共同参与,标志着两地科技协作进入新阶段。本次调研聚焦深海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一、科研平台建设展现创新实力

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研究院两大核心科研载体。在服务海南建设展厅,通过历史影像、数据可视化及实物模型,系统呈现了上海交大自2018年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的技术贡献,包括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智慧港口系统等23项重点成果转化案例。深海科技实验基地则展示了更前沿的布局: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已建成国际领先的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近海试验场测控基地完成我国首套全海深自主监测网络部署,而直径达85米的深海装备多功能试验水池,正支撑着”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迭代测试。这些设施构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验证的完整创新链。

二、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持续深化

骆大进主任提出的发展建议直指区域创新体系关键环节。在研发投入方面,建议设立沪琼联合科技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深远海探测、新能源等交叉领域;人才培养上,推动”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首批将遴选50名上海交大博士生入驻三亚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林忠钦院士与三亚市政府达成的”深远海大科学设施”共建协议,计划投资17.8亿元建设包括海底观测网控制中心、深海超算平台在内的综合体系,预计2027年投入运行后将吸引超过20家科研机构入驻。这种”上海技术+海南场景”的合作模式,正在打破地域资源壁垒。

三、海洋科技赋能区域发展战略

调研中披露的崖州湾科技城合作项目,凸显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海交大研发的智能养殖网箱系统已在陵水海域完成中试,单箱年产值提升40%;深海微生物制药技术通过技术许可方式落地海口药谷,首款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更宏观的布局在于,双方正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构建国际海洋技术交易中心,目前已与挪威、新加坡等国的12家机构建立技术转移通道。这种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为海南打造”国家深海战略前沿基地”提供了核心支撑。
此次调研不仅验证了校地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更揭示了跨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建设路径。通过深海科技这一战略支点,上海的技术积累与海南的区位优势形成共振,从科研设施共建到人才流动机制,从技术转移到产业孵化,构建起多层次协作网络。未来随着《沪琼科技创新合作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地,这种以高校为纽带、以场景为驱动的合作范式,或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之作。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